贵州省博物馆简介/贵州省博物馆
*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在贵阳市北京路47号。1953年筹建,1958年开馆。占地总面积1.93万平方米。 该馆馆藏文物、标本 6万余件。贵州省博物馆是数民族文物是该馆重点藏品之一,除刺绣、蜡染、挑花、织锦、银饰等1000余件外,典型藏品有苗族婚姻记事符木、苗族刻绘动物图案酒角、苗族青缎镶花边饰银铃银坠女夹衣,彝族土司八挂龙袍、彝文《六祖纪略》手抄本和水族墓葬石刻“铜鼓”。 出土文物中有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桐梓猿人”的门齿、前臼齿,“兴义人”的下颌骨、股骨,“穿洞人” 的头骨、 上下颌骨及绝灭种哺乳动物化石和各种典型石器、典型骨器等,以及学术界多视为夜郎青铜文化代表作的战国无胡戈及戈范、铜柄铁剑及剑茎内模、鼓形铜釜、铜鼎等器。
出版物/贵州省博物馆
该馆编辑出版有《红军长征在贵州》大型图册及《贵州省墓志选集》、《贵州省博物馆藏品志》等书,并办有《贵州省博物馆馆刊》。
基本陈列/贵州省博物馆
陈列面积约1200平方米,陈列内容以馆藏文物为主,展示贵州重要历史文物和民族文物。采用文物、图片、模型、复原场景和影像资料相结合的手法,运用现代展示手段,塑造一个具有时代感的现代陈列展示空间。通过对贵州较有优势的史前文物和标本,有重要影响的重大考古成果,有一定知名度的夜郎等不同历史时代的文物,以及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贵州少数民族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为观众备上一份科学文化审美大餐。
馆藏资源/贵州省博物馆
博物馆现收藏文物70000余件。其中,自然标本有黔西、桐梓、水城、兴义、普定、安龙等地洞穴遗址出土的早、中、晚旧石器时代古生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及各种骨器、打击石器,还有成套的矿石、岩石、土壤、苔藓、鸟类、珍稀动物标本。历史文物有在洞穴遗址中发现的彩陶片、用火遗迹;战国墓出土的早期铜鼓、青铜铸造的内模外范、戈、钺、剑、矛等各种兵器;南夷墓中出土的套头葬葬具和带有四十余种刻划符号的陶器;汉墓出土的带有长篇铭文的元始三年漆耳杯及铜车马;南北朝墓出土的带有33字刻划铭文的永元十六年陶罐;南宋杨粲墓出土一批石刻艺术品及两面铜鼓;明代墓出土80余件丝、棉、麻、纺衣服。遵义的铜鼓是铜鼓断代的标准器,明代纺织品具有民间纺织工艺特色。传世品有明、清名人书画30O0余件。如祝允明《草书侍札》手卷,唐寅《长松泉石图》立轴、弘仁《长松羽士图》立轴、高其佩《指墨花果》手卷等较为珍贵。民族文物有服饰、头饰、民间工艺品、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近现代文物有清代农民起义的布告、武器和寨门石刻;辛亥革命时期的1911年贵州大汉军政府布告;红军长征时期的《*共产党十大政纲》 、 《出路在哪里》等书刊以及武器、标语、布告、文件、印章;抗日战争时期三都水族农民抗击日军的战利品、日机轰炸贵阳的照片,贵阳受害居民的血衣,以及贵州地下党的秘密文件、民先队的宣传品、革命烈士的诗文、书信、遗嘱、遗物等。代表性藏品有汉墓出土的元始三年《朱绘雷凤纹漆耳杯》 、元始四年《朱绘夔纹海潮纹漆盘》 ,明唐寅《长松泉石图》立轴,清陆远《江村烟雨图》卷;苗族银饿《掐丝游龙银耳杯》、苗族青缎镶花边饰银铃银坠女夹衣等。《可爱的贵州》为其基本陈列,出版有《贵州省墓志选辑》 、 《贵州古建筑》 、 《夜郎故地上的探索》 、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史稿》 、 《贵州省博物馆馆刊》等。历任正副馆长吴业君、田兵、陈恒安、王瑞千、刘树信、罗会仁、陈云、梁太鹤、董有刚。
珍贵藏品/贵州省博物馆
1、史前文物标本贵州龙化石、海龙化石、鱼龙化石、海百合化石等。 古化石介绍 从贵州清镇市站街出土的大量貘化石,经省博专家鉴定确认,其中一件为贵州省发现最完整的华南巨貘头骨化石,填补了贵州省貘头骨化石的空白,意义重大;同批出土的尸骨较为完整的鹿化石,也极具展览和收藏价值。 贵州省境内曾有大量貘生活,但省博仅馆藏一小块貘化石的颌骨残片。专家称,这一貘化石的出土,对研究贵州古生物资源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为与外界貘化石进行的对比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专家称,貘曾在距今10多万年至1万年前的地球上广泛生活,趋向温暖潮湿的环境。在我国,其主要生存区域为华南地区,最北端在秦岭南。貘是食草动物,体型比现在的马大,比犀牛稍小。目前,除了东南亚尚存其“近亲”——马来貘外,其他貘的物种已从地球消失。考古专家分析,貘化石的发掘,侧面证明了清镇以前就水草肥沃、气候温湿。 2、历史文物铜车马、立虎辫耳大铜釜、石寨山铜鼓、杨餐墓铜鼓、铜柄铁剑、鎏金铜鍪、一字格剑、明代金冠、彩釉陶俑仪队。 3、民族文物施洞苗族女盛装、西江苗族女盛装、木祖鼓、施洞独木龙舟、鼓藏幡、傩面具、地戏面具、刺绣、蜡染、银饰、竹木生活用具。[1]
特色活动/贵州省博物馆
免费开放博物馆设有展览公司和服务部,以陈列展览为依托,开展具有博物馆特色的各种经营和服务。贵州省博物馆从2008年10月30日起免费开放。周六周日及节假日照常开放,平时周一休馆。除贵州省博物馆以外,4月20日以前,贵州省遵义会议会址纪念馆、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王若飞故居、黎平会议会址、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也将实行免费开放。展厅进行贵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在展区进行民族工艺展示;定期在展区进行贵州少数民族歌舞表演。
经营困境/贵州省博物馆
据贵州省博物馆潘成羲副馆长介绍,屋顶有点漏水,但他更担心的是室内展示的一些出土文物由于温度得不到调节,有些文物开始生锈腐蚀。潘成羲说,目前省博物馆经营惨淡,一年全部收入不到30万,根本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运转,更不要谈改进设施加强管理了。业内人士认为,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与文化氛围有关,其次是没有走出体制的约束。 成羲副馆长介绍,在没有外来临时性展览时,博物馆可以用“门可罗雀”来形容。黄金周期间的5月1日至6日,前来参观的有400—500人。潘成羲说,省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和科普教育基地,一直在努力把展馆办成学生的第二课堂,满足学生和市民的文化需求,但人气一直都不旺。地州的如黄平的飞云岩博物馆、毕节的婚俗博物馆,前来参观展览的游人也是少之又少。一些游客在展厅入口处观望一阵后,看到要买门票便走开了。省博物馆全额门票是每人10元,学生半价,小孩、老人、军人等都可以免费参观。但就是这样低的门票,参观者还是不多。省博物馆尚且如此,地州的更不用说,像黄平的飞云岩博物馆、毕节的婚俗博物馆这些博物馆就靠临时的展览挣点钱,根本就没有文物收藏可言,听说略好一点的是黔东南、黔南民族博物馆,但这些是民委拨款,其他的都是文化厅直管。[2]
发展出路/贵州省博物馆
广开门路拓展市场潘成羲认为,一个地方的经济越发达,市民的文化需求也就越高。北京、上海、长沙、南京等城市文博事业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贵州民族学院历史系郑教授认为,一个城市的灵魂不是高楼大厦,而是那个城市沉积下来的文化。到过一个地方,真正能在人的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是文化。博物馆收藏的文物承载着一个城市的文化,是最值得人们去了解的。在当今这种通俗文化充斥城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有时间和精力去追逐时尚,却对文博场所不感兴趣,造成博物馆门前“人迹罕至”。要改变这种局面,政府要加大对文博事业的扶持,通过门票收入来发展文博场所不是办法。郑教授认为,博物馆也应该主动适应市民的消费变化,用一些现代的手段来吸引市民的关注,让文博展时尚起来。 贵州大学市场营销学教授胡老师认为,*的经济成长目前处于起飞阶段,但在经济和文化两方面没有很好地结合,懂得文化享受的人受到经济的制约,而广大市民的综合素质提高不够,有文化荒漠化的倾向。 胡认为,要做好博物馆事业,除政府支持,博物馆也要解决自身体制上的问题。能不能把博物馆办成一个为市民提供文化休闲的场所,将它作为一个市场来开拓?如果能把它当作一个服务行业来做,为市民提供一个有文化背景的休闲场所,品位高雅的市民可以在这里喝喝茶,品品咖啡,在这样档次高、环境清幽的场所交友、会客,进行沟通,一定是一种很好的享受。而博物馆也可以定期请一些专家教授开展讲座,向市民普及有关文物鉴赏的知识,并为市民中的民间收藏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开展藏品鉴定等服务及开发文物旅游产品,把现代经营的手段作为凝聚人气的途径,为博物馆的发展不断提供后劲。[2]
旅游指南/贵州省博物馆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168号 交通线路:1、2、12、14、15、20、30、33、51路公交车 开放时间:9:00~17:00 闭 馆 日:星期一 ,节假日不休邮编:550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