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官方网站,三坊七巷官网,*十大历史文化名街,简介/三坊七巷
福州至今还保存相当一部分自唐宋以来形成的坊巷,成为历史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些坊巷中较为著名的要算“三坊七巷”街区,三坊七巷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白墙青瓦,结构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集中体现了闽越古城的民居特色,是闽江文化的荟萃之所,被建筑界喻为一座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历史回顾/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始建于西晋末年,在王审知建罗城之前,唐代福州人还使用着晋代建造的子城,南门护城河外的南门大街(今八一七北路俗称南街)是一片繁华的商住文化区。当时闽江的沙洲沉积到那里,那里便出现了一片陆路与河道并存的“开发区”。“安史之乱”中原混战,南迁避难而来的各界人士很自然地选择了这片平整的土地,开始了为新一轮创业而组建家园。一个以士大夫阶层、文化人为主要居住民的街区,便在南街附近生成,这就是今天人们常说的三坊七巷街区。
结构布局/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地处市中心,东临八一七北路,西靠通湖路,北接杨桥路,南达吉庇巷、光禄坊。是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概称。“三坊”是: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是: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占地40公顷,人口约1.4万人,现有古民居268幢。福州自汉始,先后建成了冶城、子城等六次城垣,城市由北向南扩展,整个布局,以屏山为屏障,于山、乌山相对峙,以南街(八一七路)为中轴,两侧成坊成巷,讲究对称,逐步形成三坊七巷一条街,由于吉庇巷、杨桥巷和光禄坊改建为马路,现在保存的实际只有二坊五巷。 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桂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建筑界誉为规模庞大的“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三坊七巷民宅沿袭唐末分段筑墙传统,都有高、厚砖或土筑的围墙。墙体随着木屋架的起伏作流线形,翘角伸出宅外,状似马鞍,俗称马鞍墙。墙只作外围,起承重作用全在于柱。一般是两侧对称,墙头和翅角皆泥塑彩绘,形成了福州古代民居独特的墙头风貌。宅院有一进或多进,每进都有大厅、后厅、正房、后房、左右披榭、前后天井。天井是福州传统民居的又一特色。它由厅、榭的敞廊围绕构成矩形空间,为宅内交通枢纽,并使宅院日照充足,空气流畅,排水便利。室内的门、窗也与其他地方不同,既多且大。窗以双层通长排窗为多,底层为固定式,上层为撑开式或双开式。正房的主门朝大厅敞廊,多为4开式,门上雕有丰富的图案花饰,以增添大厅的气派。自古以来,三坊七巷一直是福州最有文化气息的地方。“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的所在,历代众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从这里走向辉煌,有的坊名、巷名就可看出当年的风姿和荣耀。
建筑分析/三坊七巷
从建筑位置来分析,应该是先有七巷后有三坊。唐代的先民们先是沿着城市的轴线——南街,建起了一组排列工整的“新村”。然后,再隔一条南后街,向西发展,建起一组坊巷,成为以南后街为中心轴线的“非”字形结构的街区。经过千百年的风雨变迁,大多于宋代定下坊巷之名,于明清时代形成今天建筑格局,成为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标志性建筑。从建筑空间的处理来看,三坊七巷在中轴线上的主厅堂,比北方的厅堂明显高、大、宽,与其他廊、榭等建筑形成高低错落,活泼而又极富变化的空间格局。厅堂一般是开敞式的,与天井融为一体。特别要指出的是,为了使厅堂显得高大、宽敞、开放,一般在廊轩的处理上着力,承檐的檩木,或再加一根协助承檐的檩木,都特意采用粗大的而长的优质硬木材,并用减柱造的办法,使的厅堂前无任何障碍,这在北方建筑及其他南方建筑中,都极少见到。例如宫巷林聪彝故居之轿厅以及祠庙的戏台,均是如此处理。这是福州古建筑的重要特色之一。
曾住名人/三坊七巷
林则徐,左宗棠,郑孝胥,陈宝琛,邓拓,严复,甘国宝,冰心,林觉民,沈葆祯等。
三坊简介/三坊七巷
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它是三坊七巷街区最靠近西湖的坊巷,古时被河泽包围着。据说,当年西湖的潮水与巷子里的沟渠相通,充满乡野情趣。到了宋代,水乡的景致逐渐消失,巷子里又有人出仕当了大官,先是宋代陆蕴、陆藻两兄弟衣锦还乡,后来明朝王益祥当了更大的江东提刑,为了荣耀乡里,从此改名衣锦坊。文儒坊:原始状态下的文儒坊是一条穿过小山包的林荫道。这些小山后来都被高大的风火墙围进了深宅大院,所以最初的名字叫山荫巷。当小山看不见,林荫又消失的时候,坊内住下的人物个个以“鸿儒”自居,于是改名为“儒林巷”,进一步将“白丁”们拒之巷外。宋时,国家较高学府的“校长”——国子监祭酒郑穆在此安居,里人学风日盛,巷人引为自豪大笔一挥改成了“文儒坊”。明清两代文武官员聚居于此,有明代的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代五代世进士陈承裘,近代诗人张衍等。光禄坊:三坊之中靠南边的光禄坊成名较晚。那时以光禄卿身份任福州太守的程师孟上任尹始为民办实事。他扩建城池,疏通河道、湖泊、修建搭桥、办教育兴文化还救济灾民,民间口碑甚好。在扩建的鼓楼城门上添置沙漏计时器,在乌石山上建道山亭邀请大文豪曾巩作记,所作所为都表现出一种对进步文化科技的追求。当时的坊巷内有一座“闽山保福寺”,程太守常与文人诗友相会在此,寺僧出于对他的尊重,以当时较时尚的手法在悬崖石上镌刻了“光禄吟台”四字,无意间为程师孟也为寺庙留下了一方文化遗产,还为这条小坊取了一个动听又有文采的美名。
七巷简介/三坊七巷
杨桥巷:今天的杨桥路在扩成马路之前,叫杨桥巷,是七巷中最北端的一条小巷,因巷子通杨桥而俗名杨桥巷,而真正的大名雅称叫“登俊坊”。在杨桥巷与南后街交叉处有林觉民故居,现为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冰心小时侯曾在这里住过,她在《我的故乡》一文中,对故居有生动的描述。郎官巷:杨桥巷之南的郎官巷,街巷窄而短,两侧的土墙和板墙民居在古朴中含着纯真。宋代筑成小巷之时,有刘涛一家数代世袭郎官一职荣耀乡里,故有此名。宋代诗人陈烈,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院内。塔巷:塔巷在郎官巷以南,西通南后街。五代闽国之时,这里的居民住宅刚刚构筑成小巷的模式,王审知的部将便在此募缘建造木制佛塔,并建有附属的寺院。后不知毁于何时。虽然官方曾给它定名为“修文巷”、“兴文巷”,后又改为“文兴里”,但老百姓始终称之为“塔巷”。他们将塔看成了小巷文化的结晶。清代,在巷内曾造半爿小塔,以示名副其实。20世纪50年代,小塔移至巷口。黄巷:据今1600多年的晋朝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乃是迁徙入闽的衣冠士族在福州择居,有一黄氏家族落户于次,故有了黄巷名字的由来。到了唐朝末年,崇文官校书郎黄璞退隐归居这里。黄巢军入福州,因闻黄璞的大名,命令兵士夜过黄巷“灭烛而过”,勿扰其家,从此黄巷名声大振。巷内历代多住儒林学士人文荟萃,成为文化名人和社会名流的集居地。清代知府林文英、榜眼林枝春、巡抚李馥、楹联大师梁章钜、进士陈寿棋、赵新等,都曾居巷内。安民巷:千年之前战火纷飞的年代,农民起义军占领了闽都福州,在没有电视、广播和报纸的年代,为了宣告胜利、安抚百姓,防止谣言,*办法就是张榜“安民”。也许是义军首领亲自择址,也许是下层官兵随手张贴,总之,当时作为城乡交接处部的一条无名小巷承载了这段历史,它的名字也就与“安民”结下了不解之缘。宋元时代,多少官人为它改名换姓,最终仍以“安民巷”传名人间。宫巷:宫巷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巷得名,是福州保护得最完整的古巷坊。巷内现存明代的建筑6幢,清代的建筑13幢。其中面积在千米以上的深宅大院有10幢之多。福州历代尤以近代名人多居于巷内,如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吉庇巷:吉庇巷俗呼“急避巷”。明嘉定元年进士郑性之未发迹时,受屠户的凌辱。衣锦还乡后,为泄私愤而仗毙奚落过他的屠户。于是当年横行街市的恶少生怕冲撞郑性之而急避门户,因此有了“急避巷”的怪名。明代以谐音改巷名为“吉庇巷”,取吉祥如意,庇境安宁之意。
名人故居和古建筑/三坊七巷
光禄吟台:又称“玉尺山”,位于光禄坊东北口,宋代法祥院遗址。宋熙宁三年,光禄卿、福州太守程师孟常游此,篆“光禄吟台”。保留有清代曲池、石桥、小亭等景观,并有宋至民国十余段摩崖题刻,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大院:位于光禄坊中段,为清道光间轰动福州的“同榜一胎两进士”刘齐衡的故居,原为四座相邻的清代建 筑,占地4000多平方米,俗称“半条街”。筑有12大厅、6座花厅、3口水池、假山,6座亭阁、48间厢屋。现存较为完整的有13号的三进大院。早题巷:光禄坊中小巷,有清乾隆学者黄任的故居、郁达夫的暂住处、林觉民“与妻书”的发现处。大光里,又称三官堂。光禄坊与文儒坊的小巷,有“福建通志”主纂陈衍、清学者何振岱、林觉民岳父、粤东候补县陈元凯故居。陈承裘故居:位于文儒坊西口。陈承裘官刑部浙江司行走。祖陈若霖刑部尚书、父陈景亮云南布政使。陈承裘生六子皆中科甲。长子陈宝琛为*较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老师。住宅为晚清建筑,门、窗、梁、架雕刻精美,有很高艺术价值,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张经故居:建于明代,共三座,均坐北向南,主座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双坡顶,穿斗式减柱造木构架。现除木构架外,其余厢房、门窗等都已改建,东西侧两座房屋,亦已改建为新房。故居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闽山巷:是文儒坊与衣锦坊之间的小巷,清时,社火、花灯在此举行,有“闽山巷里看花灯”之说,巷道院墙古色古香。郑孝胥庭院:位于闽山巷洗银营。郑孝胥,伪满“总理大臣”,生于苏州,长在福州。保留有客厅、花园等建筑。水榭戏台:位于衣锦坊东口,始建于明末,清道、咸间有过重修。三座连体,共九进,俗称“九落透后”。分别为主大院、别院、花厅。花厅由园林、楼阁组成,保留有假山、云洞、水池、谯楼。池上建有戏台,是福州地区*民居戏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天后宫:位于郎官巷中段,为清“绥安会馆”附属建筑,祀“天后妈祖”,临街辟三门,墙额造型独特。内有戏台、藻井,木构件雕刻精美。郎官巷西接大小水流湾,内河与闽江相通,是早期水上交通道口。天后宫成为三坊七巷历史地理位置变迁的标志性建筑。二梅书屋:位于郎官巷西口,主人林星章,清进士出身,院共五进,后门通塔巷。四进花厅原为主人书房,房前
植有两株梅花,取斋名为“二梅书屋”。进与进之间均用高墙分隔,通道筑假山云洞,富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构思奇巧。保留有假山、亭、阁、古荔等,第五进设东花厅,开门通塔巷。二梅书屋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麒故居:位于塔巷西口。王麒,民国新编陆军第十一混成旅旅长。清代建筑,原为东西两座相连宅院,现余东座,前后三进,*进为四扇三大厅,过道上施雨盖,厢房、隔扇、门、窗用楠木制。斗拱、雀替、悬钟等构件雕刻考究。严复回榕时曾在此寄居。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葛氏大院:位于黄巷西口。葛氏先祖于明永乐十八年随菲律宾古麻刺朗国国王来华入贡,永乐十九年国王染疾,病逝福州,其先祖作为陪臣留下定居,官府予以优抚,取姓葛。院建于明代,共三进,原有七口水井,一处斗池,称“七星八斗”,建筑上很有明代特色。郭柏荫故居:位于黄巷东口。郭柏荫,官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本人进士,四个弟弟具中举人,世称“五子举科”。后裔郭化若为当代儒将。院为明代建筑,共三进。内有仪厅、门房、大厅、厢房、双层楼阁、假山园林等建筑。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位于安民巷中段。清代建筑,单进单层,俗称“四扇三,七柱出游廊”。1938年,新四军张云逸、闽东特委范式人、统战部长王助设新四军驻福州办事处,作为与国民党谈判机构。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程家小院:位于安民巷中段。清代建筑,单进单层,有大厅、屏门、天井、厢房、花厅、后院等,斗拱、楹联等均保留清代原貌,属“三坊七巷”中完整的典型民居。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鄢家花园:位于安民巷西口,清代建筑,共两座四进,东座为主大院,厅用28根大木柱为架,穿斗式,天井特大,构件雕刻美观,西座园林建筑,内有六角半亭等。林聪彝故居:位于宫巷中段。林聪彝,林则徐次子,官浙江按察使,曾随父出关。院为明代建筑,共四进,面积3000平方米,属大型建筑,内有花厅、园林等建筑。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刘齐衔故居:位于宫巷东口,刘齐衔,林则徐长女婿,与兄齐衡为清道光时轰动福州的“一胎同榜两进士”。历官河南布政使。故居一进大厅前后天井,斗拱雕刻精美,门、窗、扇用楠木雕制,二进筑有二层楼房,两侧通花厅,内有假山水池,并有三楹水榭。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刘冠雄故居:位于宫巷东口,刘冠雄,北洋政府海军总长,清代建筑共二进,一进为七柱,三间排大厅,门扇、窗棂花格用楠木制作,二进与一进格局相同,东侧为花厅,内有园林建筑,太湖石假山,中建拜月亭,假山云洞内五个弯曲,有不同的气温感觉。后门通吉庇路。现为市政府挂牌保护单位。宫巷18号明代建筑:位于宫巷西口,始建于明成化年间,共三进,原有园林等建筑。大厅弯梁刻虎头,俗称“虎头拱”,为城区*明代工艺。据传此处为五代闽王爱妃陈金凤“宫宛里”遗址。施雨盖:墙内一进大厅,用插屏隔成前后,左右厢房。梁、架、枋、柱保存完好,雕刻精美,保留有柱联等。院为长汀商帮购建,为方便长汀子弟上省考试,供学子住宿温课。
旅游攻略/三坊七巷
气候:四季皆宜,三坊七巷其实是人文景观,其中的青石小巷、雕梁画栋无不散发着古老的魅力,每个季节都可以去,看到巷子里的孩子们,晒太阳的老人们,仿佛又回到古老的时光里,红墙青瓦,说不出的亲切。交通:三坊七巷位于福州繁华的八一七路边,乘公共汽车至东街口或津泰站下,往西侧巷子里钻便是了,以南后街,官巷最值得一观。美食:安泰楼:安泰楼昔以烹制闽系珍馔佳肴闻名遐迩,今再以传统民间厨艺精制五百余款闽味小吃享誉中外。二者文化一脉,联袂同体,乃成“榕城名片”览三坊七巷儒雅之人文古风,登安泰楼品新奇特美之市井小吃,忆传统,享美食,既雅又俗,实为人生一大快事也。鱼丸、锅贴、春卷、对虾、米粉肉等等都是非常出名和好吃的小吃喔!
开收门票/三坊七巷
福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的三坊七巷,将告别免费参观的日子。作为福州较热的景点,三坊七巷景区内的14处部分*、省级文保单位2011年3月5日起试行收费,票价为每张160元,*年暂定价120元。 另外,凡是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景点,不会收费。[1]
*社区博物馆/三坊七巷
2011年3月29日。福州三坊七巷管委会发布消息称,国家文物局今年上半年将在福州为**社区博物馆揭牌。届时,有着200多座明清建筑、占地600多亩的三坊七巷将整体成为**社区博物馆。 福州三坊七巷保护开发公司文史部主任翁纪阳当日以“四个全方位”来归纳即将揭牌的社区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民清建筑特色、近代*名人、闽都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方位展示。据规划,社区博物馆将对古建筑以地方工艺“原汁原味”地保护修复,并将编撰地方志以展示社区杰出人物。此外,“馆内”还将深入演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闽都民俗文化。 目前,此地已在刘家大院内建成社区博物馆的核心展示区并对外开放,4000多平方米的刘家大院是福建较大的古民宅,曾为上世纪初福州首富“电光刘”的家宅,作家郁达夫曾在此长久居住。目前,国家文物局正对社区博物馆的整体建设方案做较后修正。[2]
进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三坊七巷
2012年11月17日上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宣布了重新设置的*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全国共45个项目入选,福建省申报的鼓浪屿、三坊七巷、海上丝绸之路、闽南红砖建筑、木拱廊桥同时入选[3] 。
古建筑变“豪华会所”/三坊七巷
2013年1月25日消息:在福州著名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一些名人故居和古建筑被出租经营,还出现了消费不菲、门禁森严的富贵“私人会所”,三坊七巷甚至被称为“酒肉巷”,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据了解,2008年福州市成立了三坊七巷管理委员会,统筹开展三坊七巷保护管理,同时成立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开展实体运营,街区内的业态建设由该公司负责。对于部分宅院成为“富贵”会所、“酒肉坊”的质疑,福州市三坊七巷保护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林矗说,原则上三坊七巷内的文物保护建筑不对外招租,不搞商业经营,主要辟为博物馆、展览馆等公共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对外出租经营的是一些历史建筑和老房子。[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