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南浔旅游天气网为您提供全国天气预报15天查询,未来24小时天气预报,明天、后天、30天、一周天气预报等查询服务,让您更方便地了解天气,掌握出行。地理位置/南浔古镇
南浔镇位于浙江省北部,湖州市东部,东与江苏省震泽镇、七都镇毗邻。地理坐标:北纬30°52’~30°53’,东经120°25’~120°26’。属太湖流域和杭嘉湖平原,居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腹地。南浔镇是千年文化古镇,浙江省百强镇,全国工业千强镇之一。南浔镇是湖州市南浔区政府的所在地,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位于沪、宁、苏、杭经济圈中心,是浙江湖州接轨上海、江苏的东大门,区域面积141.3平方公里,辖38个行政村,10个居民社区。
人文历史/南浔古镇
南浔建镇至今的漫长岁月中以经济、政治为主线来剖析,大体上可分为七个历史阶段。 新石器时代据南浔马腰洪城古文化遗址发掘考证,早在公元前2100年至公元前1600年,三、四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 南宋初期从村落到建镇阶段。南宋初,本地仅一村落,称浔溪村,后称南林,“耕桑之富甲于浙右,土润而物丰,民信而俗朴,行商坐贾之所萃。”淳祐末立南浔镇,这表明镇的形成,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此后直至明万历中,蚕桑种植经济和家庭手工缫丝日益发展。 明朝时期明万历至清中叶雄镇阶段。南浔七里(辑里)村民在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曾多次改进缫丝方法,明万历(1573—1620)间对育蚕、植桑、缫丝等又进行技术革新,如培育了名闻中外的莲心种,制成了三绪丝车等,因而七里湖丝声名鹊起,杭、嘉、湖、苏所产生丝均冠以七里之名。清乾、嘉年间,七里丝行销范围除江南外,经明州(今宁波)、广州大量外销日本及欧美。史家称:进入明代,“蚕桑之利,其盛于湖”。“蚕事吾湖独盛,一郡之中,尤以南浔为甲”。当时,镇境“家家门外桑阴绕,不患叶稀患地少”。“浔溪溪畔尽桑麻”。“无尺地之不桑,无匹妇之不蚕”。可见蚕桑种植经济的盛貌,而七里丝之畅销,又与蚕桑业、手工缫丝业形成良性循环,互相促进,镇村经济的繁荣,“江浙之雄镇”为民间之共识,史家之定论。 清朝时期江南名镇阶段。近代,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鸦片战争失败后,上海辟为通商口岸,湖丝贸易以南浔为重要集散中心,在全国生丝出口贸易中居举足轻重的地位。道光初及同治末年,南浔人先后摇成丝经,这二次革新,改变了出口“有丝无经”状态,以致对外贸易激增,并促进了缫丝业的大发展。全镇至少有十分之六以上的农民以纺经为业,丝经行最盛时达56家之多。清末民初,丝栈达42家,上海的91家丝经行中,70%为南浔人所开设。从出口贸易看,道光二十七年(1847)上海口岸蚕丝出口总数为21176包,其中南浔出口数为13426包,占出口总数的63.396%。“同治九年(1870)中国蚕丝出口达到五万担。到光绪十八年(1892)出口超过了十万担。在短短二十年,蚕丝出口量又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还是湖州辑里丝。”(《近代浙江丝绸业民族资本的发生与发展》求良儒)。在此期间,也使“辑里湖丝”闻名遐迩,1851年,在英国伦敦首届世界博览会上,产自南浔的“辑里湖丝”荣获金奖,成为中国*获得国际大奖的民族工业品牌。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辑里湖丝”再获大奖。百年世博一丝牵。同时,七里丝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居主要地位。七里丝以质优量多,而畅销海内外,南浔经济由此空前繁荣,它以江南蚕丝名镇载誉国际。到清同光年间,南浔因经营蚕丝贸易而成为富豪者达数百十家,他们所积累的财富少则数十万两白银,多则达千余万两白银之巨,在江南各镇中首屈一指。他们除致力发展蚕丝外贸外,还投资盐业、铁路、房地产、典当业、银钱业和现代企业,其范围包括江、浙、皖等地,特别是他们雄厚的商业资本在近代上海商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当时上海称之为“南浔帮”的商人,其中多数是“四象、八牛、七十二墩狗”家族中的成员。他们发家致富后,在故里建宏大宅第,置田地房产,筑庭园书斋,以及捐资筑路造桥,兴办教育等社会公益。这些民族资本家,是伴随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他们不仅为本地,乃至中国初期的民族资本主义繁荣和文教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这一历史阶段,整个中国社会处于封建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资本主义从萌芽到发展的时期。南浔蚕桑、手工制丝业发达,外贸兴旺,百业昌盛,市场繁荣,从性质上说,已是名噪江南的典型商业性市镇,它以生丝销售为主兼有蚕茧原料加工手工业的丝市专业为特色。清末,史家称“整个湖州城,不及南浔半个镇”,将因商业发展而新兴的南浔与传统古老的行政中心的湖州,作了鲜明对比,也概括地表明南浔镇在湖州府的经济地位。 民国时期民国中期进入式微阶段。这期间,七里丝面临资本主义国家机械丝的严重挑战,虽然从民国元年至23年(1912~1934)这二十三年中,七里丝出口平均数占上海出口生丝总数仍然高达38%,且在*次世界大战期间及战后的八年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和医治战争创伤,七里丝每年出口数量不减,但好景不长,民国18年开始,出口数直线滑落,23年出口数惨跌到300包。抗日战争期间,蚕丝生产又备受摧残,直至解放前,呈一蹶不振的衰落局面。作为南浔经济命脉的丝生产的萎缩,造成市场萧条,农村破产,缺粮严重,民生凋敝状态。解放后的44年,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南浔经济建设历经了两个阶段,至今已建成了现代中小型工业为主体,商贸、农业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新的市镇。 新中国初期新中国建立到1978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得以解放,经济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580万元,比解放初增加了11倍多。至1978年工业总产值达3805.26万元,比1957年增长6.6倍。1950年,镇区仅有5家私营小厂,151家个体手工业户,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技术革新,许多现代企业脱颖而出,工业内部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制丝、皮革、皮件、化工、印刷、食品等企业纷纷建立,工业从过去单一的丝织业跨人多门类的渠道。农业从解放前的单季稻发展到春花连作稻三熟制。194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仅为5618.5吨,亩产193.5公斤。到1978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19119.9吨,亩产704.5公斤,分别增长3.4倍和3.64倍。蚕茧,1949年年产54.2吨,到1977年达到239.2吨,猛增44倍。但由于受到“大跃进”的折腾,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文化大革命”的破坏,以及计划经济的制约,经济建设的速度是缓慢的。 改革开放后1978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南浔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开创了新的前景。工业总产值,逐年呈滚动式递增,1988年全镇工业总产值为3.22亿元,比1978年增长8.4倍,其中镇村工业总产值从406.78万元,提高到1亿元,增长了24.7倍。商品零售总额从3334.23万元,提高到1.98亿元,增加了4,9倍。农业总产值从1022万元,提高到1313万元,增长了29%。其中蚕茧从215.2吨,提高到436.29吨,增加了l倍,粮食、油菜生产也连续增长。工业内部结构则起了根本性变化,1988年全镇已拥有工业企业183家,职工2211749人,并形成机电、制革、皮革、制丝、化工为主体的多门类产业体系。同时,村办企业异军突起,发展到117家。出口创汇1847.98万美元。全镇储蓄总额增加到4931.29万元,比1978年增加了18倍,十年的发展变化,表明只有坚持改革开放,经济才能发展,才能使工、商、贸、农生产保持高速度,不断登上新的台阶。1990年以来,镇党委和镇政府紧紧依靠全镇人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从镇情出发,大胆改革创新,实现经济建设快速、高效发展。南浔有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其中许多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卓有建树,影响及于乡里以至海内外。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人,宋、元、明、清时期,浔籍京官56人,明、清两代任全国各地州县官57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浔籍专家、学者80多人。当代,浔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者240余人,现任中央委员、候补委员3人。历代许多浔籍官员吏治廉明,为民称道者颇不乏人。如明万历东阁大学士朱国祯,在朝时反对魏忠贤专权弄国。辛酉(1601)他创均田均役,贫民得苏。戊申(1608)、甲子(1624)等年,江浙大水,他力主减赋税以解民困。万历刑部主事张斗,以不畏权势,秉公执法而著名于当代。明末任徽州推官的温璜,召集义勇在绩溪、黄山等地抗击清兵而殉难。清雍正时,任湖南华容知县的董炎,在抗洪时身先士卒,同时对苗民赈粮,苗民颂其德,说:“非董公,吾族无遗种也。”他死后,民众立祠以祭祀他。乾隆时,任风山知县的张升吉在台湾大田奋击日本侵略者。道光、咸丰年间历任清廷驻韩、法、葡、日、比等国参赞、领事等职共12年的吴尔昌,能维护民族尊严,不稍屈挠而进行外交活动。历史上,南浔有“诗书之邦”和“镇志之乡”之美誉,许多名人著书立说,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如朱闺祯著有《涌幢小品》、《明史概》、《皇明纪传》等;董斯张著有《吴兴备志》、《广博物志》、《七国考》等;陈忱著有《后水浒》;董说著有《易发》、《西游补》以及大量诗集。清代有著述问世的南浔人达280余人之多,其中许多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学术论著,如“南浔三先生”的施国祁撰有《金史详校》、《金源札记》等;邢典撰有《书城杂著》等;扬凤苞撰有《十八家晋史纂》、《补正湖州诗录》;沈轰撰有《新疆私议》等;董蠡舟撰有《三国志杂校》、《补五代史汇误》、《十六国史摭逸》等;董恂撰有《古今医籍备考》、《两宋宫闺词》、《南浔蚕桑乐府》等;沈鹞撰有《地道记》、《台湾郑氏始末注》等;纪南星撰有《痘科集腋》等。明末至民国,撰写镇志蔚然成风,达十余部之多。总之,南浔名人著述不胜枚举,其学术研究及著述领域包括经史、天文、史地、志书、水利、农艺、蚕桑、医学、乐律、音韶、六书、金石、书画、诗词等等。有史家说,南浔“书声与机杼声往往夜分相续”,诚不为过。南浔人民具有光荣的反抗侵略的革命传统。如清康熙年间复社领袖之一的董思;辛亥革命期间以巨款资助孙中山同作革命经费的张静江、庞青城、庞莱臣,参与攻打上海制造局的周柏年,以及在经济等各方面全力支持秋瑾从事革命的徐自华姐妹;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期间,许多浔籍儿女,投身疆场,张新华(女)等烈士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解放前夕,党的地下组织在浔成立,同时党的外围组织和南浔中学的爱国人士也积极开展工作,共同为和平解放作出了贡献。解放后,党的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员数量不断增加,他们在镇党委领导下,按党章要求,团结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现代,南浔还涌现许多杰出的专家,诸如体育教育家徐一冰,新中国*代飞机设计师徐舜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陆志韦、屠守锷,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桂世镛,教育家、实业家顾乾麟博士,作家徐迟等等。至于浔籍具有高级职称的各界人士,他们都在不同的岗位上有所建树,并在多方面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科技是*生产力,科技的发展,有赖于人才,而培养人才的摇篮则是各级各类学校。据此,南浔历届镇党委、镇人民政府承前启后,重视在抓经济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教育。全镇基本形成了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成人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公办、民办等多种办学体制并存的大教育格局。,中学达9296;基础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已形成配套发展网络;还设置了叔苹、刘湖涵、振奋和倪萍荪等四个奖学金基金会,全镇尊师重教蔚为风气,教育效果显著,多次受到市、省、国家教委的表彰,1997年通过“高标准普九”验收,1999年通过省教育强镇验收。综观建镇以来七个半世纪的历程,南浔在风雨中沿着历史发展的轨道前进,镇民在生产发展和文化建设中曾写下辉煌一页。但解放前,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围绕着单一的蚕丝产销而兴衰,缺乏回旋余地,更由于受旧社会的生产关系束缚,以及资本主义列强经济侵略与先进生产技术的挑战,导致经济日渐衰落的后果。新中国建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镇民走上了宽广的社会主义道路,生产关系的变革,新的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特别是近几年来,南浔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社会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素质,全镇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使千年古镇焕发出了无限生机和无穷魅力。这些年来,南浔镇先后获得全国文明镇、国家卫生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魅力名镇、中国十佳古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优秀全民健身活动点,全国千强镇,浙江省百强镇、首批体育强镇、科普示范镇、生态镇、基层党校示范点等二十多项先进荣誉称号。
南浔古镇美食/南浔古镇
南浔香大头菜大头菜又名疙瘩莱,是芥菜的变种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已有芥菜等蔬菜的种植史。据历史记载,“浙江的产区很多,但以吴兴南浔镇所产的最着名”。南浔香大头菜是以鲜大头莱加工腌制而成,已有二百多年历史。它的主要产区在南浔镇四乡,品种有两种:一种是从嘉兴九里湾产的良种选育出来的(俗称土种),它的主要特点是肉质细,辛味浓,水份少,加工腌制后的香大头菜具有香、脆、甜之味;另一种是六十年代引进的云南种(俗称洋种),形状较大,产量较高,但加工后口味气不及嘉兴种。香大头菜加工一般在二、三月份,加工的好坏取决于选料和腌制过程。制作方法一般要经过,整理、晒干、切片、盐腌、装甏等环节。香大头莱具;有色泽好、口味鲜美、咸淡适宜、略带甜昧、闻有香气、莱头脆嫩、纤维细腻、整齐均匀等特色,是居家、旅行的佐膳上品。产品远销京、津、沪、皖、闽、赣、鄂、粤和江、浙一带,外销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在国内外市场上享有一定的声誉。 双林姑嫂饼双林姑嫂饼是双林传统名点。相传,清道光年间,双林镇闵家巷有个马大娘,身体欠佳,儿媳知婆母爱甜食,遂动手做甜饼孝敬。做饼时,姑娘调皮,乘嫂不备,在甜饼中放一撮盐。马大娘一尝,咸甜可口,其味独特,食欲大增。从此,双林人就将这种制作方法广为引用。双林姑嫂饼已有百余年历史,风味独特,至今畅销不衰。双林姑嫂饼,扁圆形,厚薄均匀,表面印模清晰,底面光洁,粉质细腻、油润,呈浅灰色,有麻油香味,酥松爽口,由于体积小面精,一口一块,口即酥溶。双林姑嫂饼用料讲究,先用上白面粉用文火成嫩黄色,再将炒熟脱壳的黑芝麻磨成麻屑,加糖粉;然后放上熬好的猪板油、少量精食盐,放,进适量的水,拌和成酥性面团用印模压制而成。这一系列过程,称之为“冷粉酥性操作工艺”。双林食品厂在传统配料、技艺基础上又进行改进,如加进适量麻油,使之更增清香。1987年,双林姑嫂饼被评为浙江省优质产品。已畅销湖州城乡和江、浙、沪一带。在包装上,双林食品厂也作了很大改进,除筒装外,还有精美盒装,以适应顾客需要。 诸老大粽子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绍兴人诸光潮来湖州,初在震远茶食店当学徒,继而裹粽卖粽,因粽子鲜美而闻名湖城,人称“诸老大”(意即*),后于1910年自开诸老大粽子店。诸老大粽子选料讲究,配方严格,烧煮有方,因此,具备色、香、味、形的特色。甜粽黑白分明,细沙夹玫瑰香;肉粽肉色鲜嫩,油光发亮,其外形为长条四角形,清丽修长。诸老大粽子使用祖传配方,大伏天存放一星期不变质,冬天放半个月不走味,因而成了美食奇品。诸老大粽子开发出数十个新品种,如蛋黄粽、香菇粽等,最有名的是洗沙甜粽和鲜肉咸粽。据科学测定,诸老大粽子营养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及十七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历来为湖州的传统美食,也是馈赠亲友的佳品。1989年,诸老大粽子参加商业部组织的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展评,获“金鼎奖”和“部优产品”称号。1998年,诸老大食品总厂,新增经销点三百个,每天有四千只粽子发往上海,此外还远销日本。2000年以来,诸老大粽子畅销北京、上海、杭州、广州等地,生意越来越红火。南浔盛产河鲜,经当地人巧手烹饪,色香味俱全。此外,南浔周生记馄饨、诸老大粽子、姑嫂饼、丁莲芳千张包、臭豆腐、定胜糕,熏豆茶、百年老店“野荸荠”的橘红糕、糯米棉糖、火腿炒螺丝、清蒸白水鱼……各种地道的水乡小吃和小菜让人赞不绝口。南浔还盛产竹笋,当地人好食之,且做法十分讲究,花样繁多。野荸荠的糕点也是非常有名的。桔红糕、定胜糕与南浔香大头菜一起,被人们誉为南浔”三宝“。 橘红糕“野荸荠”橘红糕是南浔传统特产,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野荸荠”桔红糕,软而不粘,色泽桃红,桔味醇正,香糯可口。 定胜糕呈淡红,松软清香,入口甜糯。主要是将米粉放入定胜糕模型内,摁实,面上用刀刮平,上笼用旺火蒸20分钟,至糕面结拢成熟取出,翻扣在案板上即成。 臭豆腐干民间谚云:“臭南浔,辣乌镇”,一般吃法有两种:一种是臭豆腐干用油煎,拌上甜葱酱、葱末等佐料即可食用;另一种是臭豆腐干放入葱、酱、姜末等佐料,隔水清炖,即成清炖臭豆腐干。臭豆腐干虽有臭气,但吃起来香,其味甚佳。 双交面在泰安路一带颇负盛名,交头有卤汁、牛肉、白鸡、素丝、雪菜等十余种,尤以双交面(又叫酥肉爆鱼面)为上品。镇上状元楼、五福楼等面店都有出售。 绣花锦菜外形与普通青菜相似,只是菜茎稍细,菜叶的边缘有细细的锯齿形,叶面上的脉胳富有一种曲线美。此菜只长在南浔方圆十里之内,十里之外这种菜就变种,有形而无香。
辑里湖丝/南浔古镇
辑里湖丝是南浔“特产”。“辑里湖丝”又称“辑里丝”简称辑丝,是丝中*,因产于南浔镇辑里村而得名。据史料记载,清康熙时、明万历年间,辑里丝就闻名暇尔。近代南浔有被称为“四象八牛七十条金黄狗”的近百余家丝商巨富,俱系因此致富。现在南浔旅游公司档案室,还保存着两卷60年前惟一没有售出的辑里湖丝,质地仍鲜艳如初。辑丝一直作为帝王的御用品,帝王的黄袍明确规定必须用缉丝做。这代表了帝王的崇高权威。2010年6月底,南浔古镇已经保留了一个南浔辑里湖丝馆。到2014年6月,辑里湖丝发源地——辑里村,为传承和发展辑里湖丝文化的国丝文化园建设也在逐步完善中。
旅游景点/南浔古镇
嘉业藏书楼嘉业藏书楼与小莲庄是一墙之隔。正厅内悬有末代皇帝溥仪所题“钦若嘉业”金匾,书楼也因此而得名。藏书楼的落地长窗用“嘉业堂藏书楼”篆字图案雕刻而成,围栏则以“希古”篆字图案用铸铁浇成。如今藏书楼作为浙江图书馆古籍馆藏书地。 百间楼一条弯弯的河道两边全是带有廊檐的民居,粉墙黛瓦。这儿曾是明朝被罢黜的礼部尚书董份回乡后给女眷们居住的地方,当初建成时约有100间楼房,故称“百间楼”。 小莲庄小莲庄,是清光绪年间南浔首富刘镛(字贯经,不是那个著名的“刘罗锅”)的私家园林、家庙及义庄所在,位于南浔镇南栅万古桥西,北临鹧鸪溪,西与嘉业堂藏书楼隔河相望。园林以荷花池为中心,依地形设山理水,形成内外两园。内园是一座园中园,处于外园的东南角,以山为主体。仿唐代诗人杜牧《山行》之意,凿池栽芰,叠石成山。山道弯弯,半山苍松,半山红枫,枫林松径,山路回转,小巧而又曲折,宛然一座大盆景。此园与外园以粉墙相隔,又以漏窗相通,似隔非隔,内外园山色湖光,相映成趣。外园则以荷池为中心,池广约十亩,沿池点缀亭台楼阁,步移景异,颇具匠心。 张静江故居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系张静江祖父张颂贤,又名竹斋,南浔“四象”之一,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所建。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开,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俗称步步高升。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故居显露一种豪华、古朴、幽深的遗风。封火墙高于屋顶,坡面屋顶覆盖龙鳞般的小青瓦,屋檐口加盖即利排水,又能防风的滴水瓦。室内栋如鳞次,宛如宫殿;雕刻十分精湛,以戏文、民俗图案为主,自然美,可谓南浔一绝。值得一提是前后两道大门背后都有构思别致,雕刻精细的砖雕,有“有容乃大”四字。出自林则徐“海纳百川,壁立于仞,无欲则刚”的诗句。另一写道:“世守西铭”四字。源于宋朝张载弃官后授徒有“东铭西铭”的典故。上述八字均有里人周梦坡(又名周庆云,南浔“八牛之一”,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所书。张静江故居大门上方悬挂“张静江故居”的横额,正厅上悬挂南通张謇题写的黑漆金字“尊德堂”堂匾。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一副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为同治、光绪二皇帝的老师翁同龢所写:“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三厅陈列着张静江手书赠陈立夫的“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对联,以及有关张静江生平的家谱、家族发展史和张静江一生的大事记略,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 张石铭旧宅“张石铭旧宅”是江南巨富,南浔四象之一张颂贤之孙张均衡所建。又名“懿德堂”,光绪25年至31年(即1889-1906年)所建[4]。整个大宅由典型的江南传统建筑格局和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欧建筑群组成。相互联通,巧妙结合,反映了主人在十九世纪未与西方在经济、文化、艺术中的联系与沟通。位于湖州市南浔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前临古浔溪,坐西朝东,占地面积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式各式楼房150间。系江南罕见的基本保持明清历史旧貌的豪门巨宅之一,是一座中西合璧式楼群的经典建筑。
古镇名人/南浔古镇
董份(1510--1595)沈淮(?一1623)朱国祯(1558--1632)温体仁(1573—1639)董说(1620—1686)刘桐(1759—1803)顾福昌(1796--1868)汪曰桢(1812--1882)张颂贤(1817—1892)刘镛(182卜1899)庞云镨(1833—1889)刘锦藻(1862-1934)庞元济(1864—1949)周庆云(1864—1933)吴尔昌(1866-1915)王文濡(1867—1935)张钧衡(1871—1927)徐自华(1873—1935)张增熙(1875—1922)庞元澄(1875-1945)张静江(1877-1950)蒋汝藻(1876-1954)金绍城(1878-1926)金绍坊(1890--1979)周柏年(18801933)庞元浩(1881—1951)刘承干(1881—1963)徐一冰(1881-1922)褚民谊(1884-1946)周佩箴(1884-1952)张乃燕(1894-1958)陆志韦(1894-1970)姚克方(1899-1973)刘承械(1901-1973)沈调民(1902-1931)沈石麒(1900-1982)李庆贤(1902-1987)马莲湘(1907-1992)刘旭沧(1913-1966)张新华(1916-1941)徐舜寿(1917-1968)洪海泉(1918-1991)桂世扔(1920-1965)
交通条件/南浔古镇
水路运输具有“东方莱茵河”之称的頔塘河(长湖申航线)贯穿全镇,将南浔与上海、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嘉兴、杭州、绍兴、乍浦相联结。长湖申航道为4级航道,在镇内建有集装箱内河运输码头,700吨以下船舶可直航上海等各大港,水上运输年吞吐量8000多万吨。 海上运输上海港:距南浔135公里。乍浦港是浙江对外开放口岸,也是浙江省第二大港口。宁波北仑港:距南浔245公里,可停靠30万吨级货船。张家港:距南浔165公里,是长江航线中一个重要内陆港口。南浔的本业生产所需原木基本上从这里进口。 公路运输318国道贯穿全镇。申(上海)苏(江苏)浙(浙江)皖(安徽)高速公路(沪渝高速)、申(上海)嘉(嘉兴)湖(湖州)高速公路和练(练市)杭(杭州)高速公路,均于2008年建成通车,入口处距南浔镇不足5公里。东距乍(浦)―嘉(兴)―苏(州)高速公路(常台高速黎里出口)30公里。从南浔至苏州50分钟可以到达,距乍浦港1小时15分钟可以到达。南距沪杭甬高速公路45公里,到宁波北仑港为3小时。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相距105公里,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相距120公里,与浦东国际机场相距165公里。 铁路运输南浔距华东铁路第二大通道宣杭铁路湖州站54公里,南往杭州,福建,北通山东,北京。途径南浔镇的沪湖城际铁路也进入规划审批日程。
区位优势/南浔古镇
围绕上海构成了湖州、杭州、宁波、嘉兴、吴江、苏州、宜兴、南通,常州、无锡等城市的长江三角先进制造业中心;具有很强的产业配套功能拥有六大园区两个中心,适合内资和外商、侨商兴办各类生产加工企业,高科技电子企业,成套设备配套企业,外贸出口产品加工企业。 产业构成通信电子类纺织服装类机电制造类 海关商检物流区内建有湖州海关直通关点和商检办事处,可直接办理海关、商检的相关手续、并配有物流中心,使区内企业产品报关出口更加便捷。 金融区内国家各类银行网点齐全,可快捷办理给类金融业务。 文教资源区内有幼儿园7所,初中3所,高中1所,小学5所,成校1所,南浔人民医院,南浔中医结合医院各1所,都达到县级医院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南浔中学是省重点综合高中,其它中小学校都达到市一级学校标准和省级示范学校。南浔镇建于南宋淳佑季年(1252年),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昌盛,教育发达,名人辈出。据宋,明,清三朝统计,南浔籍进士41人,南浔镇京官56人,明清两代任全国各地州县官57人。南宋至民国,在全国有影响的浔籍学者有80多人,故南浔有“诗书之绑”、“镇志之绑”之美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业堂藏书楼,江南园林艺巨构小莲庄,中西合璧建筑张氏旧宅,无不透视出深厚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文化色彩。一镇拥有8名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士,250多名中高级职称的教授、专家更为江南其他乡镇所罕见。 治安环境南浔镇的治安是华东地区*地区之一;也是浙江省治安案件发案率*、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的地区。 人力资源南浔镇背靠江苏、安徽、江西等内陆腹地,普通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完全能满足劳动密集型的用工需要;南浔又近临上海、杭州、苏州、湖州等大中城市,是全国大中专学校比较集中的地区,如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而浙江大学是目前国内*综合性大学,完全能够招考、聘用到学历和知识水平较高的人才。而且南浔有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与市人事局的人才信息库联网,可以定期、不定期的为企业招聘到需要的各类人才。 劳动用工成本平均工资(普通劳工):1500-1800元/人/月养老保险费:按工资总额的21%(其中:员工个人承担4%)医疗保险费:按工资总额的3%
文化教育/南浔古镇
全镇现有高级中学1所,在校学生2094人;初中4所,在校学生3556人,校均规模889人;小学6所,在校学生7854人,校均规模1309人;民办小学3所,学生4077人,校均规模1359人;幼儿园7所,入园人数3542人;成人学校1所。浔溪中学、南浔实验小学均为省示范性学校;南浔中心幼儿园为省示范性幼儿园;浔溪、马腰、横街、三长幼儿园均达到市一级幼儿园;南浔成校为省示范性成校;横街小学、马腰小学为省标准化学校。南浔素有“文化之邦,诗书之乡”之称。历代名人辈出,明代就有“九里三阁老十里两尚书”之谚。现有全国有影响的浔藉专家、学者80多人,其中“两院”院士9人。据《江南园林志》云:“以一镇之地,而拥有五园,且皆为巨构,实江南所仅见”。南浔拥有众多的人文景观和名胜古迹。如驰名中外的文化宝库嘉业堂藏书楼;江南园林佳构小莲庄;独具江南风情的沿河居民建筑群、明代百间楼;号称“江南*宅”的张石铭旧居和民国元老张静江故居以及颖园、丝业会馆和大小古桥等。由南浔商会改成的南浔史馆已成为展示南浔历史的对外宣传窗口。
旅游注意/南浔古镇
景区地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开放时间:8:00-17:00成人门票原价100元 苏州各大旅行社报名80元特殊人群:A.免票政策:身高1.2米(含)以下儿童;随团工作人员凭本人国导证IC卡、旅行社经理资格证、领队证和大巴驾驶证(A证、A1证)任一证件免票;持国家新闻总署或国家广电总局颁的发记者证;离休干部证;残疾证;军残证;80周岁以上老人凭身份证免票。B.优惠政策:身高1.2米--1.5米(含)儿童;持老年证(或60周岁以上身份证)、三十年教龄证、现役军人、军官证、中小学学生证半价50元温馨提示:门票包含嘉业堂藏书楼、小莲庄、张石铭旧宅、张静江故居(整修中,开放)、刘氏梯号(俗称“红房子”)、文园、百间楼、南浔商会、求恕里九大景点;游船另收(15分钟线路100元一船,每船限坐8人)、导游费另收(中文导游120元/位);通过本网预订南浔古镇门票当天有效。
旅游季候南浔古镇一年四季皆宜旅游,相对而言,以春暖花开或秋风送爽之时为*。南浔的春天,水暖花开,阳光明媚,沿河两岸新绿的柳树分外迷人,是水上游古镇镇的*时节。秋季凉风习习,行走于古镇细长的石板路,感受百间楼无穷的古朴与温美,让人沉醉其中。然而,夏冬两季也各有看点。夏天是赏小莲庄荷花的*时候,满池盛开的荷花掩映与宅院古楼阁之中,美不可言。冬季,古镇春节的热闹气氛与古建筑散发的浓厚文化气息,会让人流连忘返。南浔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湿润温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1月气温*,平均2.8℃—3.8℃;7月*,平均28℃—28.3℃。年平均雨日142—155天。常年主导风向为东南风。
荣誉/南浔古镇
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国十佳古镇中国魅力名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文明镇浙江省教育强镇浙江省科普示范镇浙江省生态镇浙江省首批体育强镇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全国千强镇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长三角*投资价值县市浙江省百强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浙江省森林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