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业大学学校简介/辽宁工业大学
辽宁工业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经、管、文协调发展的省属全日制多科性大学。学校始建于1951年;1958年8月,升格为大专,校名为锦州工业专科学校;1960年4月,升格为本科,校名为锦州工学院;1992年6月,更名为辽宁工学院;2007年3月,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技术学院、外语系、数理科学系、文化传播系、社会科学部、体育部、计算机中心等15个本科教学院、系、部和研究生学院、国际教育学院、软件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的办学格局。 学校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共有2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并有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在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车辆工程等4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材料物理与化学是省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辽宁省高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汽车新材料为辽宁省重点实验室;汽车材料与工程、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现代制造技术3个实验室为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车辆工程是国家特色专业和辽宁省示范性专业;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是辽宁省汽车制造紧缺人才培养基地;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为辽宁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思想政治教育是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
历史沿革/辽宁工业大学
1951年,锦州工业专科学校建立;
1960年4月,升格为锦州工学院,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和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学院题写校名;
1969年10月,锦州工学院停办;
1978年4月,锦州工学院恢复,复办后*次录取新生246名;
1992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辽宁工学院;
1993年,被省政府列为重点扶持的四所高校之一,获得了硕士学位的授予权;
1995年,成为中国首批评价合格的高校之一;
2007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辽宁工业大学;
2013年学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办学规模/辽宁工业大学
办学条件学校立足发展,抓紧建设,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占地931132平方米,校舍总面积369180平方米;教学行政用房250880平方米;学生宿舍98181平方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5亿元,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为7068万元,生均5915.14元。学校重视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坚持服务教学,丰富文化内涵,着力建设绿色校园,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营造典雅幽静、整洁规范、安全有序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学校先后被锦州市政府命名为“花园式学校”,“辽宁省绿化先进单位”;2004年被省教育厅授予“依法治校示范校”、“安全文明校园”,被辽宁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教育系统*“文明单位标兵”。 历经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辽工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为国家和辽宁地方现代化建设培养出三万多名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新一代辽工人将秉承“砺器悟道”的校训,按照“提高质量,充实内涵,突出特色,加快发展”的办学方略,努力地为把学校建成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社会学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特色和优势的多科性大学而奋斗。 学科建设硕士学科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有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交通运输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3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在职人员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授予权;有机械工程、控制工程、材料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电子与通信工程、计算机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土木工程等9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领域。
重点学科
截至2014年3月,学校拥有省特色学科项目1项,省培育学科项目1项,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1个。
省特色学科项目:材料物理与化学
省培育学科项目: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建设学科:思想政治教育 院系设置学校设有研究生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息工程学院、管理学院、经济学院、艺术设计与建筑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理学院、文化传媒学院、软件学院、光伏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社会科学部、体育部、计算中心等20个教学院、系、部,并设有继续教育学院、中小企业服务中心、CAD应用发展中心、汉语言培训中心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目前各类全日制在校生18000余人,形成了以本科教育为主,同时有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以工学为主,理学、文学、管理学、社会学协调发展的多层次、多科性办学格局。 师资队伍截至2014年3月,学校共有教职工1200多人,其中教授、副教授480多人。教师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8人,辽宁省优秀专家2人,辽宁省学科带头人2人,辽宁省专业带头人4人,辽宁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36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和千人层次人选17人,辽宁省中青年社会科学人才百人层次3人,辽宁省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4人。 教学成果学校办学指导思想明确,一贯坚持以教学为中心,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的观念,面向辽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扎实理论基础、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适应社会需求,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实行弹性学制、主辅修制、选课制、导师制、教考分离等制度,2000年被省教育厅列为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以精品课和优质课建设为主线,加强课程建设,不断推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已建成省级精品课4门,校级精品课15门,并对12门重要基础课实行了课程负责人制度, 近年来,教改课题立项169项,获得各类教学成果奖52项。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教学管理体制,党政一把手为教学质量*责任人,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明确各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坚持全方位的教学检查、评教评学、教学督导、教学奖惩、信息收集与反馈和校内教学评估。2002年开始实行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效果良好;重视实践教学,学校设有金工、电工电子、计算机、现代加工4个实训中心和60个教学实验室,55个校外实习基地。校园网运行良好,已开通教务管理信息平台、网络教学平台、图书资料阅览与查询平台等多个应用系统,目前已有60余门课程在网上运行,部分实验课实现网上演示和预约。教师积极投入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教学的研究与应用,自制多媒体课件270多套,必修课应用多媒体授课学时占授课总学时的24.75%。以设立创新学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较早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近三年我校学生参加国家和省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大学生英语、“挑战杯”科技作品制作等各类科技竞赛,获省级奖励127项,获*奖励81项,所获成绩在省内高校中名列前茅。学校科技发展势头良好,科研实力不断增强。近五年承担*课题16项,省部级课题33项,市级课题169项,承担横向科研项目600余项。五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450篇,其中94篇被SCI、EI、ISTP检索收录,中文核心期刊发表541篇。出版著作57部。科研成果鉴定11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钢的成分设计与性能预测、金属熔体外场处理技术、模糊控制理论等项目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合金价电子与成分设计所取得的成果,已被本溪钢铁公司和宝山钢铁公司采用;与企业联合开发的汽车安全气囊、举高消防车等项目,推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学术研究/辽宁工业大学
科研平台截至2014年3月,学校拥有省重点实验室6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省重点实验室:光伏材料重点实验室、汽车工程重点实验室、汽车新材料重点实验室、电动汽车驱动技术重点实验室、汽车零部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新能源汽车智能控制技术重点实验室。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汽车材料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智能控制理论及应用重点实验室、现代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振动与噪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材料轻量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协同创新中心:汽车及零部件关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省高等学校对接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基地:光伏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汽车振动与噪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建设成果
2009年至2014年3月,学校共完成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支撑计划及省、市级各类科研课题860余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20余项,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的学术论文500余篇。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截至2013年6月,辽宁工业大学图书馆有馆藏文献资料140万余件(册)。其中,纸质图书文献108余万册、报刊3.5万余册、电子图书50万册、电子期刊35617种、电子报纸余400种、其它类型文献47558余件。先后引进了《中国CNKI数据库》、《中国万方数据》、《重庆维普数据库》、《博看网》、《超星数字图书馆》、《读秀学术搜索》、《Springerlink》、《Emeralder》《EBSCO》等中外文数据库,另购有VIPExam考试学习资源库、VERS维普考试资源系统、超星学术视频等数据库,同时努力争取试用各类数据库10余种,并自建了辽宁工业大学硕士论文和教学参考书数据库。
学术刊物《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版)》其前身为1982年8月创刊的《锦州工学院学报》。1993年在辽宁省新闻出版局组织的优秀期刊评奖中荣获优秀期刊奖;1995年,在全国高校自然科学学报评比中荣获优秀学报三等奖;1998年,荣获辽宁省机械工业厅科技进步二等奖;2004年被辽宁省科技厅评为优秀编辑部。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刊源、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99年3月。国内统一刊号:CN21-1415/C,ISSN1008-3391。2001年双月刊,开本为大16开(A4幅面),142页。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刊源。2003年被评为全国理工农医院校社会科学学报优秀期刊。
文化传统/辽宁工业大学
校训“砺器悟道”的直接含义:在“器”的磨砺中领会“道”的深远。“砺”:一意为磨刀石,见《荀子·劝学》“金就砺则利”;一意为磨,见《书·费誓》“砺乃锋刃”。“器”:器皿、工具。“悟”:领会、理解、觉醒。“道”:一意为宇宙万物的本原,见《老子》“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一意为人生观、世界观,见《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制器”与“砺器”的关系“制器”即制造工具,狭义地讲,学校是研究和传授制造工具的知识与技能的高等学校。但是,同样是工具的制造,方法目的不同,精神状态不同,其结果就会大不相同,而“砺器”指的是高水准的工具制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说“砺器”:其一,“砺器”体现着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持之以恒的刻苦精神,不为挫折而泄气,不被困难所吓倒,有“铁杵磨成针”的信念和韧劲;其二,“砺器”体现着认真细致、精益求精的学习和工作的态度,不只求做完,更要求做好做精,强调制造出高质量的精品。“事理”与“道理”的关系“事理”是关于具体事物和专业领域的知识,是学校直接的授课内容;“道理”则是关于“道”的理论,是从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具体“事理”中所总结概括的共性本质,既体现着对“事理”的提炼,也体现着对“事理”的深化。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明白“道理”,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道德境界,是基本的办学任务。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说“道理”:其一,“道理”是对具体专业知识的共性提炼,体现为反映本质规律的哲理,并具有指导实践的方法论意义;其二,“道理”突出地表现为正确指导社会生活和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原则,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情操为实现有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目标而导航。“砺器”与“悟道”的关系“器”与“道”是对客观世界进行本体分析和本质探索的一对范畴。《周易·系辞传》中讲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砺器”与“悟道”的关系从“器”与“道”的联系中,强调了“砺器”的宗旨与“悟道”的途径。一方面,要在“砺器”中“悟道”,学校不是培养头脑简单的工匠,而是要在“器”的磨砺中领会“道”的深远,探索规律,把握本质,作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另一方面,要将“悟道”的收获贯彻到“砺器”的实践中,既要志存高远又要脚踏实地,要以科学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砺器悟道”体现了科技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砺器,即踏踏实实、精益求精地刻苦钻研科学文化知识,提升科学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悟道,即探索规律,追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人文素质,培养出懂天道、世道、人道,明事理、道理的综合型人才。“砺器悟道”体现了“务实”与“求真”的统一。“砺器”要求从实际出发,勤恳做事,老实做人,既要克服懒散习气,也要去除不去实际的幻想,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悟道”则是对客观规律的探索,对真理的追求,不满足于肤浅的认识,善于深刻分析,理性思考,自觉遵循科学的发展观。“砺器悟道”是求真务实的方针在办学过程中的切实贯彻。 校徽标识的主体由汉字“辽”的抽象图形组成,“辽”字的下部又很巧妙地形成了一本打开的书。抽象与具象的结合,文字与图形的延续,体现了学院注重教学、以学为本、探求真理、学术精湛的思想内涵。标识主体形象又可看成是粗壮有力的汉字“工”,突出体现学校工科院校的性质和传统优势,以工科专业为主体,汇聚理、商、人文等多学科的特色。“工”字的粗壮,传达着学校在新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保持工科专业的优势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发展领域。标识主体背景是经过弱化的一大一小两个镂空椭圆形。两个椭圆形的轨迹相互交叉,相互贯通。背景图形贯穿整个标识图案,象征着宇宙和未来。简洁的背景图案衬托着醒目的主体形象,使整个图案具有统一感。主体与背景相结合,既有形象上的方与圆对比,又具备时空中虚与实的沟通。对比中体现深邃的理性,沟通中反映时空的永恒,这一形象昭示着学校面向未来的发展宏图。整体标识下部书写数字“1951”,表达学校始建于1951年,明确了学校建校的时间,展示了学校悠久的历史。主体图案的外围是色彩渐变的圆形边徽。整体颜色青春、明快、亮丽符合工科院校的特点,彰显了学校“开放、自由、创新”的校园文化。整体标识厚重、朝气、富有现代感,是学校精神文化、价值理念的凝结。
学校领导/辽宁工业大学
党委书记:王建中
校长兼党委副书记:何辉
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樊琦
副校长:佟绍成、王铁、李卫民、刘振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