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工程大学历史沿革/哈尔滨工程大学
*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学校前身是始建于1953年的新**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世称“哈军工”),陈赓大将为首任院长兼政委,毛泽东主席为学院的成立颁发了训词。创建伊始,学校按军兵种设立了:空军系、炮兵系、海军系、装甲兵系、工程兵系五个系,后又增设: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共11个系100余个专业。
哈军工是应抗美援朝战争的迫切需要孕育而生的,是毛泽东与斯大林在苏联会面期间,双方确定并组建的新**所高等军事技术学府,是1953年国家“一五期间”以举国之力建设的全国*重点建设大学,哈军工成立伊始为绝密单位,对外番号“103部队”,并不公开对外招生,随着抗美援朝战争的结束和外部局势逐步稳定,从1959年开始,哈军工以公开的身份正式参加全国统一高考招生(此前周总理特批,哈军工可以从达到清华录取分数线的全国高中生中进行秘密政审、以抽调的方式进行选拔学员),同年(1959年),哈军工被国家确定为首批20所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1960年全校设64个专业,在编教职工总数为9165名,在院学员总数为11710名,其中基本班10000名,研究生班1710名(当时清华设有33个专业,3000余名教职工),学制八年,分为两个阶段:*阶段为期五年,为基本训练阶段,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工程师水平的干部;第二阶段为高级阶段,为期三年,目标是把学员培养成具有高级设计师或研究员水平的干部。党、国家、军队领导人周恩来、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刘伯承、贺龙、陈毅、叶剑英、彭真、谭震林、薄一波及各总部、军兵种等50多位领导同志先后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
1960年根据中央军委决定,按照“尖端集中、常规分散”原则,以下常规院系进行了迁出并独立建院:炮兵工程系(现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现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工程兵工程系(现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防化兵工程系(现解放军防化兵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现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一部分、西北工业大学一部分)。
1960年到1962年,学院进行了分建和改建。学院炮兵工程系迁往武昌,与武昌高级军械技术学校合并,成立炮兵工程学院,不久又迁往南京(南京理工大学);装甲兵工程系迁往西安,成立装甲兵工程学院。工兵工程系迁往西安,后又迁回北京,成立工程兵工程学院;原子化学防护系迁往长春,成立防化学兵工程学院(防化指挥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的机
场建筑和气象两个专业移交给空军气象学校;学校又陆续成立原子工程系、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
1966年,文革爆发。4月,根据中央军委决定,“*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退出军队序列,改名为“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正式肢解,至此,哈军工办学17年,共发展出了11个系:空军系、海军系、炮兵系、装甲兵系、工程兵系、防化兵系、原子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外国留学生系,共100余个专业,9600余名教员,160余名苏联专家、顾问。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船舶)
1970年,文革期间,哈尔滨工程学院被林彪反革命集团正式肢解。留守部分,以海军系全建制、原子系全建制、导弹系战术导弹部分为基础(形成了现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航天”的办学特色),空军系、电子系、计算机系等部分专业、教师以及文革中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未能南迁的干部教师共1500余人(占当时分拆总数的51%,注:国防科大当时分得1447人),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简称“哈船舶”),归第六机械工业部(舰船部)领导。
海军工程系划归六机部(舰船部),拟迁武汉,后留原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原子工程系与哈工大合并,归属于二机部,内迁重庆,组建重庆工业大学,但最终未办成,原子工程系最终还是留在了哈尔滨与海军系共同组建了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哈军工解体后分出的其它高校中均没有核专业);空军工程系迁往西安与西北工业大学合并,归属于国防科委三机部;导弹工程系、电子工程系、计算机工程系内迁长沙,成立长沙工学院,即现“国防科技大学”(文革期间,空军系、导弹系、电子系、计算机系、院属机关等,由于大量被扣上“政治上不合格”帽子的专家、教授、教师等未能南迁,最终留守哈尔滨并入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如:哈尔滨工程大学前校长吴德铭,即为哈军工空军系毕业后留校的任教的教员,未能南迁。);1978年,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88所重点大学之一。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工程)1994年,学校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1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预审,同年8月通过了“211工程”立项审核,成为通过国家“211工程”立项审核的“首批27所211”之一。[1]
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
2011年进入教育部985平台,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由原国防科工委、信产部、国务院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国家烟草专卖局于2008年合并而成),并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海军四方共建。
领导介绍/哈尔滨工程大学
党委书记谷焕民校 长姚郁纪委书记董书民董书民党委副书记兼工会主席高晚欣高晚欣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魏 潾魏 潾副 校 长毕志华毕志华副 校 长杨德森杨德森副 校 长夏桂华夏桂华副 校 长张文平张文平1953.9-1958.1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政委1953.9-1961.3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1958.1-1966.4军事工程学院政委1961.7-1966.4 军事工程学院 院长1966.4-1970.8 哈尔滨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院长1971.11-1974.12 船舶工程学院 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1971.9-1974.12 船舶工程学院 筹建领导小组组长1970.8-1971.9 船舶工程学院 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1974.12-1975.5 船舶工程学院 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筹建领导小组副组长1975.5-198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学校领导小组(行政)组长1980.2-1983.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1983.6-1984.12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1983.6-1987.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1987.6-1991.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1991.5-1995.3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1988.10-1994.5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1994.5-1997.12 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长1984.12-1987.6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党委书记1987.6-1988.10 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 院长1995.3-1996.6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1996.6-1999.8 哈尔滨工程大学 党委书记 领导题词从哈军工到哈船院,到哈工程大学,学校的发展历经改建、分建、调整及归属变更等多次重大变化。无论是在哈军工哈军工的成立暨*期开学大典,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毛泽东主席亲颁训词,并为学院院报题写报名“工学”。周恩来总理、朱德总司令及刘伯承元帅、罗荣桓元帅等中央创建阶段,还是在学校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得到了党和国家以及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指导,得到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帮助,这集中体现在学校的训词、题词和贺信中,其规格之高,数量之多,在国内高校中也是不多见的。军委首长为学院题词祝贺。新*历史上*所高等军事技术院校——“哈军工”在共和国领袖和将帅们的关怀与期望中诞生;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时期是学校艰苦创业、在困境中堀起的阶段,聂荣臻元帅在建院三十周年之际为学院题写院名,徐向前元帅、张爱萍副总参谋长为建院三十周年题词祝贺。党和国家领导人李鹏、李岚清、刘华清以及各级领导都对学院发展建设给予关怀与指导,并欣然为建院三十五周年和四十周年亲笔题词祝贺,对学院发展寄予厚望;哈尔滨工程大学时期是学校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快速发展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等32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国防科工委;教育部、海军、黑龙江省、中船总公司等部委集团主要领导,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杨振宁先生,知名院士、专家学者,陈庚大将夫人傅涯女士、哈军工老领导刘居英、老校友等纷纷为建校五十周年发贺信或题词祝贺,对学校五十年的辉煌办学成就给予充分肯定。
办学规模/哈尔滨工程大学
院系设置截止2013年,学校下设19个专业学院,4个教学系、部、中心[2] ,在56个本科专业招生。院系设置 序号学院序号学院1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12哈尔滨工程大学外语系2哈尔滨工程大学航天与建筑工程学院13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3哈尔滨工程大学动力与能源工程学院14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合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4哈尔滨工程大学自动化学院15哈尔滨工程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5哈尔滨工程大学水声工程学院16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部6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7哈尔滨工程大学工程训练中心7哈尔滨工程大学机电工程学院18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教育学院、武装部8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19哈尔滨工程大学软件学院9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保密学院10哈尔滨工程大学材料科学与化学工程学院21哈尔滨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11哈尔滨工程大学理学院22 师资队伍学校现有教职工3083人,其中专任教师1788人,教授395人,副教授510人,博士生导师348人。教师中有“两院”院士9人(含双聘6人),“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人,“千人计划”5人(“长期千人”4人,“青年千人”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入选者8人(其中特聘教授3人,讲座教授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6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111计划”基地3个,教育部创新团队2个,国防科技创新团队6个。各类在校生28938人,其中本科生14949人,硕士研究生8550人,博士研究生1773人,外国留学生1056人。学校是首批入选“*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并被教育部、总政治部列入“21世纪人才强军计划”,是海军在东北地区*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依托学校。职称结构:学校具有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1804人。其中正高职称395人,副高职称508人,占师资总数的54.02%。学历结构:学校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有959人,占师资总数的53.46%,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650人,占师资总数的91.98%。年龄结构: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77.53%,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师资总数的47.21%。学缘结构:学校教师中有校外学习经历的为1008人,占师资总数的56.19%。院士(不含:兼职、客座、讲座、荣誉、名誉、顾问、柔性等聘任形式)全职院士杨士莪(全职)廖振鹏(全职)吴德铭(全职)徐玉如(全职)(2012年去世,享年69岁)高玉臣(全职)[(2005年去世享年68岁)双聘院士王仲奇(双聘)孙玉发(双聘)闻雪友(双聘)邢球痕(双聘)于俊崇(双聘)陆埮(双聘)外籍院士威廉·韦伯斯特(特聘)(国家“111计划”海外学术大师)(美国工程院院士)奥德马格努斯·福尔廷森(特聘)(国家“111计划”海外学术大师)(挪威科学院、工程院院士)肯尼斯·格拉特(特聘)(国家“111计划”海外学术大师)(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教学名师赵春晖*教学团队名称负责人批准时间哈工程微波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赵春晖2009内燃机结构*精品课程教学团队张文平2009工程实践创新教学团队任正义2008电工电子课程教学团队郭黎利2010 学科建设目前,学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4个。学科专业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防特色学科11个、国防特色专业7个,“十二五”黑龙江省重点学科群1个、一级学科11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轮机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国防重点学科国防特色紧缺学科(3个)核能科学与工程、核技术及应用、隐身技术与工程国防特色主干学科(3个)轮机工程、导航、制导与控制、通信与信息系统国防特色骨干学科(2个)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国防特色支撑性基础学科(1个)固体力学国防特色新兴交叉边缘学科(2个)船舶电磁兼容、熔体化学与物理国防科工委重点学科(7个)固体力学、导航、制导与控制、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水声工程、核能科学与工程、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黑龙江省重点学科(一级学科)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学工程核科学与技术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学科: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导航、制导与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轮机工程、水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仪器科学与技术后科研流动站、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力学博士后流动站、光学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哈尔滨工程大学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一级学科博士点:核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软件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光学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光学工程、力学、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土木工程、水利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系统科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法学、应用经济学、公共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艺术学、软件工程、设计学。学科评估
在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科评估中,哈尔滨工程大学共有23个学科参与评估。其中,2个学科排在前5位(含,下同),4个学科排在前10位,9个学科排在前20位,15个学科排在前30位,其中,船舶与海洋工程排在第2位,核科学与技术排在第5位,系统科学排在第7位,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排在第8位。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排名情况部分学科此次未参与评估取上一轮学科评估成绩全国排名一级学科代码一级学科名称二级学科代码二级学科名称20824船舶与海洋工程082401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2轮机工程082403水声工程50827核科学与技术082701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2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3核技术及应用082704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70711系统科学071101系统理论071102系统分析与集成80825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082501飞行器设计082502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3航空宇航制造工程082504人机与环境工程17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081101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2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3系统工程081104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5导航、制导与控制17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080401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2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18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080701工程热物理080702热能工程080703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4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5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6化工过程机械20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081001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2信号与信息处理200803光学工程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210808电气工程080801电机与电器080802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3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4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5电工理论与新技术220831生物医学工程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240801力学080101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2固体力学080103流体力学080104工程力学24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 270303社会学030301社会学030302人口学030303人类学030304民俗学290802机械工程080201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机械电子工程080203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4车辆工程33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01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2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3计算机应用技术33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081701化学工程081702化学工艺081703生物化工081704应用化学081705工业催化340835软件工程083501软件工程理论083502软件工程技术083503软件工程管理083504软件服务工程341305设计学130501工业设计130502视觉传达设计130503数字媒体设计130504人机工程设计130505体验与交互设计390305马克思主义03050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马克思主义*化研究030504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5思想政治教育030506*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41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080501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材料学080503材料加工工程420403体育学040301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运动人体科学040303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民族传统体育学520502外国语言文学050201英语语言文学050202俄语语言文学050203法语语言文学050204德语语言文学050205日语语言文学050206度语言文学050207西班牙语语言文学050208阿拉伯语语言文学050209欧洲语言文学050210亚非语言文学050211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教学建设截止目前,学校有*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工程实践教学中心7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开设有*精品课程6门,*特色专业6个。国际级特色专业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核工程与核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对抗技术*精品课程内燃机结构光纤理论与技术工程训练课程微波技术基础卫星导航系统水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教学中心电工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物理学*实验教学中心工程训练*实验教学中心船舶动力技术*实验教学中心船舶导航与控制*实验教学中心核科学与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船舶动力技术*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工业集团公司 “*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 “*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东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熔盛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实践教学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汉光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工程实践教学中心”*教学培训基地(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原子能机构亚洲核教育与培训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际货运飞行驾驶员培训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工科电工电子教学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素质体育机器人运动人才培养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防科技工业军工文化教育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博物馆”《哈军工纪念馆》哈尔滨工程大学“全国中小学科普教育社会实践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哈尔滨分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全国KAB创业教育基地”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学成果该校学生在“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及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亚太及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美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国际国内赛事中获得国际、*奖400余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5年受到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表彰;学校被授予“*青年科技创新行动示范基地”、“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标兵”、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2009年,学校被评为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06年获得教育部本科评估优秀评价之后,2009年和2010年,学校分别通过工业和信息化部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评估和办学水平提升工程评估,均获得“优秀”评价。 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国际化、开放式办学,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南安普顿大学、法国矿业联盟、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茹科夫斯基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日本京都大学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世界五大船级社等世界一流大学、研究机构、国际组织和企业在内的25个国家100多单位建立了良好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是“*政府奖学金”、“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实施高校。学校与乌克兰南方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孔子学院”。学校每年资助一大批教师到国外进修、讲学和科研合作,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到国际知名大学交流学习和访问,国际科技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
学术科研/哈尔滨工程大学
科研机构截止2013年,学校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防科技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3个,*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
*科研机构
1、水声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原“水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
2、水下机器人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
3、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4、多体船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
5、电子政务建模仿真国家工程实验室
6、数字化造船国家工程实验室
7、信息内容分析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哈尔滨基地
8、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国际联合研究中心
9、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10、哈尔滨船大工程技术设计研究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
11、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哈尔滨工程大学分中心
12、*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
13、*燃气轮机产业基地
14、*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合作研发中心
15、*铝镁新材料中试生产技术研究中心
16、中俄船舶与海洋技术合作中心
17、*乌克兰高新技术科研中心
18、深海工程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19、核动力安全与仿真*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20、纤维集成光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111计划)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超轻材料与表面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纤维集成光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8-29]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导航仪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控制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船舶动力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
水下智能作业技术装置实验室
灾害预警与工程防御实验室
光纤传感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船舶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黑龙江省工程实验室船舶与海洋控制工程实验室
导航仪器工程实验室
新一代网络信息保障工程实验室
黑龙江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现代制造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
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
船舶动力技术实验室(核科学与技术实验室)
结构振动与声学技术实验室
船舶控制及交通信息工程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船舶控制系统实验室(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实验室)
原*船舶工业总公司重点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力学实验室
船舶与海洋工程特辅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船舶动力装置与系统实验室
船舶惯性技术及其导航设备实验室
先进制造技术实验室
原*船舶工业总公司及工程研究中心
海洋综合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截止2013年,图书馆共有藏书295余万册。馆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等学科领域,尤以船舶、海洋和核科学等学校重点学科领域的文献见长。图书馆将“藏、查、借、阅、参”功能有机融合,藏书区由借阅一体书库、样本书阅览室和密集书库组成;报纸和期刊阅览区由报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密集刊库组成;数字化资源阅览区由电子阅览室、多功能阅览区及无线网覆盖区域组成。另外,设置了普通阅览区、预约阅览区、研讨阅览区、教师研修室、多媒体教室、报告厅等功能区域。阅览座位近5000席。
学术期刊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刊源、英国《科学文摘》数据库(Inspec)、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JST)、俄罗斯《文摘》(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英国海运技术》(BMT)收录期刊。
《智能系统学报》:中文核心期刊,波兰《哥白尼索引》、英国《科学文摘》、*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核心期刊等重要数据库收录。
《应用科技》
《JournalofMarineScienceandApplication》 科研成果学校不仅以国内*艘实验潜艇、*艘水翼艇、*台舰载计算机、*套条带测深仪等数十项*重大科研成果著称,而且还以双工型潜器、气垫船、梯度声速仪等成果摘取过世界*桂冠。学校在船海核领域保持着很强的技术储备,水下机器人、船舶减摇、船舶动力、组合导航、水声定位、核动力仿真、大型船舶仿真验证等技术居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地位,是海军先进技术装备研制的重点单位。
2006到2012年,学校承担国家重大科技攻关、国家和国防“973”计划及“863”计划、国防预研和型号等一大批科研项目,获得*科技奖励8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60余项。科研产品质量管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国内高校*通过“双认证”的大学。学校设有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产业和产学研合作蓬勃发展。2012年科技到款7.60亿元,位居全国重点高校前列。
2013年,科技经费已达8.4亿元人民币,获得多项科研新成果。全年科技共立项873项,总经费6.99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17项,较同期增长7.3%;总经费5993.5万元,增长1.8%。
2014年,全年科研到款9.5亿元,再创历史新高。高技术船舶及海洋工程专项立项20项,连续四年排名全国高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100项,立项率达到24%创历史新高;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立项3项,位居部属高校和省内高校之首。全年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8项,参研的“981”钻井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成果入选国家国防科工局年度重大创新成果。发表SCI检索论文839篇,同比增长24%。申请发明专利920余项,授权超过300项,专利转化有了新的突破,获*专利优秀奖。顺利通过保密资格认证复查,全年未发生失泄密事件。
学校文化/哈尔滨工程大学
校徽该校徽既传达了学校丰富的内涵信息,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美观大方、庄重高雅。其内涵具体表现为:*、校徽以蓝色基调为主,由三种不同色阶的蓝色围成一个整体的圆,紧扣学校三海一核的办学特色,充分体现学校为*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和核能应用等领域服务的办学特色。第二、校徽在色彩的区分上,蓝色由中心向外由浅变深,寓意着该校肩负着*船海事业由近海走向远海的历史重任。第三、校徽上方镶嵌毛体字哈尔滨工程大学,表现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的亲切关怀,下方镶嵌学校英文名称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与国际接轨,体现学校创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大学的奋斗目标。第四、校徽正中镶嵌学校的标志性建筑31号教学大楼和建校时间1953字样,并以背光形成光环效果,象征着哈尔滨工程大学继承哈军工的优良传统。第五、校徽结构严谨,色彩和谐,富于表现力。圆形构图象征着学校师生凝聚、团结、融合及对美好未来的追求,展现学校师生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昂首迈进的信心与勇气。 校旗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校旗过,校旗终选方案正式确定。校旗是一所大学的重要标识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哈尔滨工程大学校旗由蓝色旗面和反白校徽、校名组成,简单、明了,容易识别。旗面所用蓝色为海蓝色,寓意哈尔滨工程大学“三海一核”的服务特色;校名用毛体字,与学校对外宣传用字体相统一,与校徽融为一体,使校旗具有高显示度。校旗分桌旗、串旗、持旗和挂旗四种。其中,桌旗主要用于学校各机关、直属单位、教学院系等在办公室摆放;串旗旗面一般用红色、蓝色、橙色、绿色、紫色五种颜色,主要用于学校各种重大活动时在校园内悬挂;持旗和挂旗主要用于学校重要室内外场所悬挂以及各单位在对外活动中使用。 校训2005年1月13日,经教代会常设主席团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哈尔滨工程大学校训“大工至善,大学至真”正式确定。按照邓三瑞教授的阐释,这八字校训既继承和发扬了军工传统,又体现了与时俱进,道出了未来的前进方向。
“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嵌有“工学”二字,这两个字是毛泽东主席给哈军工训词中的主要关键词。校训仿“大道至简”、“大医至爱”的句式结构。无论是“大”还是“至”,从字面上讲都是*意思;无论是“善”还是“真”,从释义上讲都要求达到较高境界。事理在于求善,学理在于求真。“工”意为工程、工作,可引申为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学”意为学问、学习,可引申为认识世界的一切活动。“真”可引申为真理、真谛,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善”乃“好”、“办好”的意思。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追求“至善”“至真”,无论从科学还是哲学的角度看,都是一种较高境界。“至善”,可以理解为“较好”的境界,不只是满足于较好、更好,而努力达到较好、*流。作学生要力争成为较好的学生,做老师要成为较好的老师。
至善至真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建校以来优秀历史传统之精华。“大工至善、大学至真”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寓意深刻、富有哲理,生动体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追求真理、追求*精神,其有出处、有气魄、有特色、有涵义、不流俗,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考验,不会因时代变迁而褪色。 校风忠诚、坚韧、团结、创新 校歌当年军工圣殿,今日精英摇篮。流云间青檐碧瓦,回首处栋梁参天。脚踏白山黑土,胸怀万里海天。成长在军号声中,求知在松花江畔。松花江畔,丹心铸剑,何俱大洋深和远。热血溶金,固我海疆坚如磐。大学至真,大工至善。大学至真,大工至善。扬帆远航向前向前!扬帆远航向前向前!扬帆远航向前向前!向前!向前! 校园路2003年7月11日,校园路名确定。校园主要道路分别以东海路、哈尔滨工程大学—校园风光(40张)南海路、北海路、西海路和世昌路、陈赓路、刘居英路、郑和路、奥列霍夫路命名,大操场定名为“军工操场”。这一命名原则,体现了该校为海运、海防、海洋服务的特色和反映了该校的历史传统和特色。“陈赓路”贯穿校园南北,以军工首任院长陈赓大将命名,有怀念继承前辈遗志、创造工程大学美好明天之意。“居英路”以哈军工第二任院长刘居英将军(铁道兵副司令员)命名,“世昌路”以甲午海战英雄邓世昌命名,取“世昌”两字,有警示后人自强图远、永远不忘为海防服务的历史使命之意,同时寓意工程大学世代昌盛。“奥列霍夫路”以军工首席顾问奥列霍夫命名,既有怀念苏联顾问团对军工创建所做的特殊贡献和友谊之意,也表达哈军工创建之初与世界水平接轨、今天的工程大学继续加快国际化进程之意。“郑和路”以*海军力量达到顶峰时期七下西洋领军人物郑和命名,以激励师生为建设强大的海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校园环境/哈尔滨工程大学
青岛校区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产学研基地项目位于青岛大学城,占地1300亩,总投资26亿元,总建筑面积80万平方米,设有1.5公里海岸线和码头,规划建设教育科研基地、人才培养基地、科技产业基地、产业孵化基地、软件研发基地及与船海相关的各项试验基地等功能设施,设有6个*重点实验室(其中工信部与海军装备部共建2个),办学规模1.2万人。项目建成后,将对山东半岛海洋能源开发利用、船舶设计生产制造技术、深远海工程技术、数字新传媒技术的发展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该项目将实施分期建设,一期工程已于2010年第二季度开工建设,总建设周期5年,建成后办学规模将超过12000人。 江北科技创新园哈尔滨工程大学江北科技创新园计划占地约18万平方米(270亩),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创新园计划由应用技术研究基地、工程化研究基地、中试基地和实验基地四个主要功能分区组成,将建设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船舶动力工程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院、新能源研究院、系统建模仿真研究院等。 国家大学科技园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于2001年投资建设,总投资6亿元人民币,园区占地7.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是以市场为导向,集高新技术的研发、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创新人才的吸纳与培育于一体的*大学科技园。2003年10月,在武汉被科技部和教育部授予“国家大学科技园”称号。园区矗立在哈尔滨市三区交界处,地理环境优越,文化氛围浓郁,众多科研院所云集,是哈尔滨市科技、信息、人才资源最密集的区域之一。今日的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已成为黑龙江省电子信息产品研发、销售、生产一体化的高科技园区,成为黑土地上升起的科技新星,为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紧密依托学校船海领域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资源,发挥自身优势,将园区主要发展方向定位在海洋科技设备、能源设备等船海技术研发领域,孵化具有特色、产业化前景可观的项目。经过几年的建设,园区内“船舶孵化大厦”、“龙江博士后公寓”、“军工大厦”等建筑相继落成并投入使用,科技产业用房达到8万平方米。5万平方米的IT产品交易中心,为科技园区提供了广阔的科技成果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孵化场地3万平方米,技术研发领域涉及船海技术工程、新材料、生物工程、环境保护、机电磁光一体化等高新技术领域。入孵科技企业110多家,在孵项目60多个。设立种子基金500万元,用于重点项目的产业化。园区搭建了创业服务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网络中心、科技产品交易中心、投融资中心、商务服务中心和一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较完善的创业孵化体系。园区2002年10月被国家人事部批准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当时这是*设在大学科技园中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园内现代化的办公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设施齐全、信息网络发达,工商、税务、法律、融资、专利代理等中介机构一应俱全。完善的硬件设施条件、浓郁的科技文化氛围,以及优质周到的物业管理与服务为科技园区的企业带来了无限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哈尔滨工程大学科技园一直遵循“超越创新”的管理理念,以市场运行机制为导向,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运营,致力于发展多种经营业务。目前,以科技园发展公司和开发公司为核心的,控股、参股的企业达7家。园区在多个省市建立了产业分园和科研机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科技园区科工贸总收入已突破5亿元,为社会创造了近万个就业机会,为地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作为黑龙江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技术创新源泉,通过发挥大学的品牌作用和创新源的巨大影响力,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将继续凝聚优秀的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加速实现科教资源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为把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成为国际化、开放式、具有持续的创新能力的*大学科技园而继续努力奋斗![3]
杰出校友/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防军队徐才厚上将,中央军委副主席
迟万春上将,总装备部政委
彭小枫上将,二炮政委
唐天标上将,总政治副主任
黄献中上将,沈阳军区政委
李安东上将,总装备部副部长
陈达植中将,总装备部副部长
周友良中将,总后勤部副部长
李凤洲中将,总装备部某基地司令
栗前明中将,二炮副司令
张翔中将,二炮副司令
杨桓中将,二炮副司令
罗东进中将,二炮副政委
金矛中将,海军副司令
谢光中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沈椿年中将,国防科工委副主任
张建启中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司令
粟戎生中将,北京军区副司令
郭桂蓉中将,总装备部科技委主任
臧穗中将,兰州军区空军政委
谢名苞少将,*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少将,300余人(见下面“将军风采”栏名单)
省部领导
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正国级)
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晖(副国级)
国务院副秘书长徐志坚(正部级)
国务院副秘书长崔占福(正部级)
国家气象局局长邹竞蒙(正部级)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王景川(正部级)
国家技术监督局局长徐志坚(正部级)
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正部级)
河北省委书记白克明(正部级)
湖北省委书记蒋祝平(正部级)
辽宁省委书记毛远新(正部级)
湖南省省长张云川(正部级)
福建省省长苏树林(正部级)
中央组织部副部长虞云耀(副部级)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林用三(副部级)
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闫克庆(副部级)
原航空航天部副部长夏国洪(副部级)
原国家航天局副局长郭宝柱(副部级)
海南省政协副主席肖策能(副部级)
广东省委副书记黄丽满(副部级)
湖北省副省长韩忠学(副部级)
湖北省副省长田承忠(副部级)
黑龙江省副省长孙尧(副部级)
黑龙江省委常委赵克非(副部级)
黑龙江省委常委杨东奇(副部级)
江苏省委常委赵少麟(副部级)
河北省委常委吴振华(副部级)
上海市委常委孙贵璋(副部级)
天津市副市长李慧芬(副部级)
深圳市委书记黄丽满(副部级)
石家庄市委书记吴振华(副部级)
哈尔滨市市长宋希斌(副部级)
哈尔滨市副市长聂云凌
沈阳市委副书记崔文信
大连市委副书记王有为
国家核安全局副局长王俊
黑龙江省绥芬河市委常委杨树
辽宁省营口市副市长马惠生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副市长石德新
企业家*平安集团总经理任汇川中石化董事长苏树林(正部级)
*中信集团董事长王军(正部级)
*保利集团董事长贺平(正部级)*联通集团总经理/法人李慧芬(副部级)
*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总经理廖幼鸣(副部级)
*船舶重工集团总经理黄平涛(副部级)
*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总经理夏国洪(副部级)
*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谭瑞松[65](副部级)
*兵器装备集团公司总经理王德臣(副部级)
大唐电信集团总裁周寰
*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董事长王之
*房地产开发集团公司总经理贺争
*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晓明
深圳机场(集团)董事长黄传奇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永海
哈飞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连刚
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征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段凤双
武昌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杨志钢
辽宁红沿河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杨晓峰
西门子(*)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晓白
华为通信技术公司副总裁李吉林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朱进云
中兴通讯高级副总裁武增奇[66-67]
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吕岩
高校领导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虞云耀(正部级)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郭大成(副部级)
西北工业大学校长戴冠中(副部级)
哈尔滨工程大学校长刘志刚
*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68-69]李建刚
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党委书记崔锐捷
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宣益民北京交通大学副校长[70]孙守光哈尔滨理工大学党委书记王少杰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杨凤田
江苏科技大学校长王建华
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曹军
空军工程大学校长刘凤山
海军工程大学政委高学敏
装甲兵工程学院院长梁永生
装甲兵工程学院政委项玉才
防化指挥工程学院院长王锡仁
工程兵指挥学院院长谭国玉
合肥炮兵学院院长曹秉晋
第二炮兵工程学院院长富红
空军导弹学院院长侯勉
装备指挥技术学院院长常显奇
海军航空工程学院院长李秉桥
通信指挥学院院长王惠宗
防化指挥学院副院长王苏民
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傅玉春
空军指挥学院副院长刘太行
院士代表
*潜艇之父邓三瑞
*水声之父杨土莪
*歼-10之父宋文骢
哈尔滨工程大学—两院院士
哈尔滨工程大学—两院院士
国巡航导弹之父刘石泉
*人造太阳(核聚变)之父李建刚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叶林
水下智能机器人专家徐玉如
空气动力学家庄逢甘
舰船核动力、核反应堆工程专家孙玉发
舰船燃气轮机专家闻雪友
舰船核动力、核反应堆工程专家于俊崇
船舶工程专家潘镜芙
船舶制造、核潜艇研究设计专家黄旭华
舰船工程专家张炳炎
船舶设计专家沈闻孙
水弹性力学与船舶力学专家吴有生
热力叶轮机械专家王仲奇
地震工程与工程力学专家廖振鹏
桥梁工程专家王景全
水声工程专家马远良
导弹总体与自动控制专家黄瑞松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专家刘怡昕
岩土工程专家顾金才
岩石力学专家郑颖人
车辆工程专家王哲荣
水声工程专家宫先仪
核武器理论研究和设计专家彭先觉
核能材料专家王泽山
地雷爆破专家李钊
计算机系统结构和计算机网络专家卢锡城
制导系统工程专家钟山
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
激光陀螺专家高伯龙
通信与电子技术专家郭桂蓉
飞机自动化专家李明
装备维修工程及表面工程专家徐滨士
导弹专家王兴治
船舶性能研究和设计技术专家顾懋祥
防护工程及地下工程专家钱七虎
兵器科学与技术专家李鸿志天体物理学家陆埮
固体火箭发动机专家邢球痕
固体力学专家高玉臣
物理化学家朱起鹤
物理海洋学家文圣常
计算机专家周兴铭
电子计算机专家慈云桂
飞机总体设计专家杨凤田
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戴冠中将军风采
(含大将、上将、中将、少将300余人)。
陈赓、刘居英、谢有法、徐才厚、唐天标、张云川、黄献中、李凤洲、陈达志、沈椿年、杨桓、周友良、粟戎生、栗前明、彭小枫、李安东、罗东进、金矛、臧 穗、钱七虎、叶选宁、陈丹淮、陈知建、谢铭苞、徐滨士、卢锡成、谢光、张翔、商燮尔、刘中山、迟万春、陈启智、郭桂蓉、温熙森、唐铎、唐凯、李开湘、贺振新、李懋之、徐立行、张子明、徐介藩、薛克忠、吴振挺、孙三、张良起、汪浩、赵吉祥、高勇、段才正、齐治昌、周兴铭、陈火旺、高伯龙、庄逢辰、孙仲康、陈福接、金士尧、沙基昌、唐江、张惠均、张银福、沈永平、王庆录、欧阳学德、李圣怡、梁甸农、常文森、皇甫堪、肖兵、邹鹏、庄创文、于起龙、张育林、邓先群、刘太行、李创、郑颖人、顾金才、刘世参、王洪光、王昌祺、杨易正、唐正其、王景全、陈海平、臧克茂、于同兴、车颉、闫理、汪大圻、赵文龙、马国惠、孔繁珂、任 萱、沈振康、赵海城、马世宁、冯少武、玄兆林、邵子钧、赵连臣、马望星、齐 诚、杜方淼、林 树、赵绍义、王大华、阮朝阳、严江枫、宗贤启、侯勉、王允刚、石洪祥、李乃奎、周培根、郝宝田、王可军、甘楚雄、李文光、周家骅、郑兆宁、王里春、朱宗德、李汉斌、周启煌、郑光耀、王成科、朱竞夫、李呈良、周良柱、郑梓祯、王锡安、朱也璇、李怀甫、张光哲、俞复青、王惠宗、叶平贤、李金胜、张必训、郭景秀、王惠悫、过传义、李金勇、张光东、黄宁、王希正、苏恩泽、李忠财、张寿刚、黄序、王精业、刘光寰、李福才、张鹏飞、黄庆华、王祖光、刘云涛、李秉桥、张若棋、黄克勋、王苏民、刘世恩、李振敏、张最良、曹秉晋、王谋灿、刘凤山、杨易正、张拔群、梁荫授、王小闯、刘小英、杨俊生(女)、钟玉征、梁永生、王锡仁、刘怡昕、杨晓东、钟理明、梁高权、王良曦、刘德普、杨彦春、段 旺、候明远、王秉衡、刘乔一、陆寅初、姜燕生、常显奇、王应林、刘家斌、何文山、柳克俊、董铜铁、王超凡、孙柏林、吴国平、聂庆荣、董滨江、王泰铭、孙忠敏、吴昌孝、袁协、王树宗、池俊、吴建国、高方、蓝晓石、王振青、吴吉祥、高学敏、窦文华、王兵山、金成斌、冷韶召、夏铭智、蔡冬梅、王耀华、金春斌、余鲁生、龚烈航、蔡康生、华钟亮、卓一鹏、余定选、龚沈光、谭国玉、许延滨、范兆东、陈桂香、徐飞、潘培泰、许家麟、胡守仁、陈阿溪、徐行、霍玲(女)、关世英、项玉才、陈荣乡、徐阿文、霍恩俊、戴实之、贺平、施元龙、徐宗昌、薛鸿陆、喻铭德、曾晓安、蒋兴舟。学者风采
702所(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器)所长翁震平;
701研究所(辽宁号航母)副总设计师王治国;
708所(32万吨超大型油船)党委书记黄永锡/所长胡安康/副所长王昆中;
722研究所(舰船通信研究)副所长徐根深;714所党委书记张正满和副所长张信学;
中科院等离子所(核聚变研究)所长李建刚;
航天401所党委书记段友勋;
航天35所副所长王丙炎;
6354研究所所长李树林;
*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徐靖中;
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教授、IEEE高级会员吴新余;
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邹逢兴教授;
天津市电子计算机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曲庭维;
北方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黄厚宽;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俊渭;北京工商大学教授雷渊超;
航空航天部第六一三研究所总设计师孙隆和;
全国先进工作者、七一三所研究员陈宇光;
雷达专家梁甸农;
固体力学家和教育家陈百屏;
空气动力学家、力学教育家罗时钧;
数学家、数学教育家和导弹与航天技术专家卢庆骏;
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曹鹤荪;
空气动力学家马明德;
*核潜艇导弹发射装置专家董金荣;
*轻武器专家程尔康;
*电子对抗技术专家侯印鸣;
*电子对抗技术专家凌永顺;
*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李申;
*国际对外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仲裁员刘小林;
*舰艇电子技术专家秦学昌;
*反坦克导弹技术专家赵家铮;
*航空机载雷达专家朱克昕;
国防科技大学航天与材料学院博士生导师秦子增;
国防科技大学表面工程专家马世宁;
国防科技大学飞航导弹总体设计、火控系统专家蔡淑华;
国防科技大学机电工程与自动化学院教授邹逢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