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城建大学学校概况/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城建大学是一所天津市市属普通高等学校,始建于1978年,前身是天津大学建筑分校,1987年更名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13年更名为天津城建大学。原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为学校题写了校名。建校30多年来,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发展城市科学,培育建设人才”的办学宗旨,践行“重德重能、善学善建”的校训,坚持“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服务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服务定位,坚持“依托行业,强化特色,质量为本,追求*”的办学理念,坚持“内涵充实提高、外延拓展优化”的发展思路,立足天津、面向全国,服务我国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建设,形成了以工、理、管为主要学科,工、理、管、艺、文等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城建类学科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已为国家培养了35000余名适任敬业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左右,处在天津市高校前列。2007年通过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获得“优秀”成绩。
历史沿革/天津城建大学
70年代1978年7月,天津市市委决定:天津自筹经费建立天津大学分校。在完成国家当年下达的招生任务外,全市再扩招8000人左右,由各分校进行培养,这在国内是一个创举。1978年9月,在原天津市第八中学的基础上,成立天津大学第四分校。1979年8月21日,天大四分校改称天津大学建筑分校,划归建工局主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80年代1980年7月14日,学校由单一的工民建专业,调整为三个专业,即:工民建、暖通和给排水专业。标示着天津大学建筑分校的专业结构初步形成。1980年9月,学校开始参加市高校统一招生。1980年11月23日,市建委主任毛昌五同志批准建委教育处建议:“在办好现有建筑分校基础上,经过三至五年过渡成为天津建筑工程学院”。1981年11月11日,建委主任毛昌五、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谭绍文联合签署文件:“从82年1月1日起建筑分校划归市建委,由市建委和文教委双重领导。”1982年2月建委主任毛昌五、副主任刘文藩率建材局、建工局、公用局、房管局、规划局、市政工程局等各局领导视察学校,确定对建筑分校实行“由城建系统扶持,为城建系统服务”的办学方针。1982年8月,增设建筑学、硅酸盐、燃气供热三个专业。1983年8月25日,学校四个专业的首批487名毕业生,分配到市区及四郊五县约50个单位。1984年9月24日,学校综合教学楼――“勤业楼”竣工,举行落成典礼和剪彩仪式。1985年7月6日,副市长姚峻在市建委总工孙连溪的陪同下视察学校,确认改建学院,并建议移址新建。市建委主任白化岭同志批准移址新建。1985年7月22日,市建委[85]建教第443号文件决定:待市政府批准我校2700名在校生发展规模后,在市西郊侯家台外侧拨地二百七十亩作为发展学院用地;分三批新建校舍十万平米;校名定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1985年7月23日,津政函[85]第36号文件批准学校“为天津市城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发展方向;2700名在校生规模;设建筑系、土木系、热能系、建材系、管理系,本科学制四年,其中工民建专业、给排水专业设置专科,学制两年。1985年8月1日,市高教局决定,将天津理工学院土木系整建制划归建筑分校。1986年8月28日,根据市城建工委[86]第27号文件及建工局党委[86]筑党字第58号文件通知精神,天大建筑分校党的关系归属市城建工委。1986年9月18日,李瑞环市长、毛昌五顾问等领导,审查了我院新校址规划方案,通过了“一主二配带群楼”的设计方案。1987年4月2日,市高教局主持召开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城市建设学院的论证会。建设部教育局副局长秦兰仪和高教处处长谢思忠专程从北京来津听取论证。龚小道校长汇报了建筑分校的现状。经论证,与会的同志根据国务院的有关规定,一致同意将“天大建筑分校”改建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的结论意见。1987年12月15日,国家教委[87]教计字第223号文件,批准在天大建筑分校的基础上正式成立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规定学校在校生发展规模为三千人;设立建筑学、建筑材料与制品、给水排水工程、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城镇建设、供热通风空调工程及城市燃气工程等八个本科专业,从88年开始正式招生。据此,经学院研究确定“12月15日”为校庆日。1988年5月23日,在完成新校址征地即“三通一平”基础上,43000平方米的教学主楼和图书馆两项工程正式开工。1988年9月1日,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首次招收的新生报到。共招学生319人,其中本科274人。1988年9月4日,学院举行“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成立暨首届新生入学典礼”大会。李振东副市长代表市政府和李瑞环市长表示祝贺并提出希望。1989年9月9日,市政府顾问毛昌五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题写校训:“重德重能,从实从严,勤奋俭朴,团结竞进”。指明了学院办学方向和校风建设方向,全体师生深受鼓舞。1989年10月1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老市长李瑞环同志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题写院名。 90年代1993年6月19日,学院新址工程通过验收。1994年12月1日――5日,国家教委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专家组对我院进行以教学工作评价为中心的全面考核。全院上下齐心协力投入到全面整改工作中。1995年2月12日,学院“教学实习基地”签约挂牌仪式在电教馆举行。学校向支持学校办学的单位颁发了锦旗和教学实习基地标志牌。1995年11月9日,“城建系统支持教育办公会”召开。副市长庄公惠、市政府副秘书长刘玉麟、市城建工委书记张旭东加了会议,市建委主任王家瑜主持会议。会议就“支持教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取得了共识,大家表示“支持城建就是支持我们自己”,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设备和图书的就提供设备和图书,仅仅两个小时,300万元的实验设备费、40万元的科研经费得到了落实;学院结构实验室的设备、金工实习基地的设备得到落实;图书资料得到了极大的充实。1996年3月18日,广东长青集团公司出资10万元在我校设立长青燃气教学奖励基金,用于奖励从事燃气教学的优秀教师和成绩优异的学生。这是我院在探索教企结合新道路上的一次重大突破。1996年4月8日,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公布天津城市建设学院等十三所高等工科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结论的通知》,批准我院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顺利通过。1996年6月13日,国家教委副主任周远清来院视察。对学院在评价过程中,取得的“以评促建”的好经验,以及“评价”为学院带来的新面貌给予了高度肯定。1996年10月16日,香港安信集团董事长陈奇先生为支持天津城建教育事业的发展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在天津城市建设学院设立陈奇奖学金,用以奖励和表彰学院学业优异及单项成绩突出的在校学生。1996年12月3日,著名教育家、原国家教委党组书记、副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何东昌同志应天津市政府邀请,专程来城建学院考察,并欣然为学校写下了“努力办成高水平的大学,为国育才”的题词。1998年5月4日,国家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98]第15期简报,指出天津城市建设学院产学研结合独具特色。简报概括了学院96年首批通过国家教委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抓住时机,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及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取得五个方面的丰硕成果。1998年6月23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位[1998]第46号《关于批准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通知》文件,批准我院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市政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点。1999年5月,学校首批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顺利完成。招收了2名研究生。 21世纪2002年2月,国家政协主席李瑞环为我院重新题写校名“天津城市建设学院”。2002年9月10日,第18个教师节之际,学校举行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新题“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新校牌揭幕仪式。市委书记张立昌,市长李盛霖、市委常委、教卫工委书记邢元敏,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王文华,副市长王德惠和老同志毛昌五、刘文藩、胡晓槐,市委规划建设工委、市建委、市委教卫工委、市教委的主要领导同志莅临揭幕式。张立昌书记为新校牌揭幕,李盛霖市长为新校牌揭幕致辞,邢元敏书记主持揭幕式。2002年9月8――12日,第46届国际住房与规划联合会(简称IFHP)世界大会平行会议---大学生论坛在我校召开,论坛的高水平、高质量受到大会组委会主席欧芬女士的高度赞誉。2002年10月17日,中共天津市委津党[2002]28号文件《关于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党的关系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问题的批复》颁布:“同意将天津城建学院党的关系由市委规划建设工委管理划归市委教卫工委管理”。2005年6月10日,天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津教委[2005]91号文件《关于报送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建议书的请示》做出批复,同意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校园总体扩建一期工程项目立项。2007年12月,学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2013年01月18日,从成都召开的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工作会议上传来喜讯,我校更名“天津城建大学”的申请获得高票通过。
办学条件/天津城建大学
师资力量多年来,学校致力于服务我国城市化进程,为城镇化和城市现代化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工为主,工、管、理、文相互渗透且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坚持以人才为强校之本,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现有专任教师 812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85%,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国务院授衔“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 15人,并聘请了*工程院王思敬院士、李猷嘉院士等院士专家学者为学院的特聘教授,构建了一支结构优化并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坚持以育人为办学之本,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向社会输送近3万余名合格毕业生,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90%以上,一大批毕业生已成为企事业单位的专家、技术骨干或管理部门的领导。 教学设施学校建设用地面积94.5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5.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行政用房29.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8亿元;中外文纸质图书121.6万册,电子图书11718.75GB,是天津市高校联合图书馆成员馆,可实现馆际互借;有教学实验中心(室)27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124个;拥有*教育网、*联通、*电信3个出口的校园网络体系;形成了以“一环、一路、二湖、三园、四景观节点”为主要风景线的优雅美观、清新亮丽的人文生态校园。 院系设置学校设有:建筑学院、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控制与机械工程学院、城市艺术学院、理学院、外国语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地质与测绘学院、和基础学科部、社会科学部、体育部等12个学院和3个部及成人教育学院,图书馆等机构。天津城建大学是我国现今*城市建设类普通本科院校。 学科建设天津城建大学硕士学位学科授权点计算机应用技术岩土工程结构工程
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环境工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含园林规划与设计)材料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天津城建大学专业学位授权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环境工程 重点学科岩土工程 岩土工程是我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标志学科之一,发展势头强劲。2000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2006年批准为天津市第二期、第三期重点学科。工程院院士王思敬教授长期指导本学科的发展和建设。现有教授11人,副教授7人,其中博导3名,硕导11人,具有博士学位13人。 主要研究方向:软土强度理论与工程技术、岩土工程信息技术、岩土工程材料。 依托本学科,2006年与中科院地质所联合成立的“环境地质与岩土工程研究中心”;2007年“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被批准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008年土木工程专业获得*特色建设专业;2009年“吹填造陆与滨海软土工程技术”被批准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8年以来来完成纵向及有影响的课题40项,其中省部级以上20项,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在软土微结构、特殊土处理及建筑桩基设计理论和方法优化等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市政工程 市政工程为天津市第三期重点学科,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联合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有双聘院士1名,特聘讲座教授1名,教授8名,副教授16名,讲师17名。实验室3600m2,固定资产约2863万元,仪器设备1119台,大型仪器22台,发挥特聘教授的海内外学术优势,以水质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定期学术交流,采取学者互访、合作研究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使科研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培养研究生近200名,本科通过国家专业评估。建筑学土木工程 合作交流学校坚持开放办学,加强国际合作交流。与丹麦VIA大学续签了合作协议,与德国莱茵-瓦尔应用科技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日本名城大学等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年邀请了包括*工程院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人选在内的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有力推动了学校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了学校在国内外的影响。
“十二五”时期是学校转型和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学校继续坚持“内涵充实提升、外延拓展优化”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建设进程,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办学规模适度、学科结构合理、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科技综合实力强的有特色高水平城建大学。
学术研究/天津城建大学
科研平台截至2013年4月,该校获批拥有天津市重点实验室2个(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实验室、水质科学与技术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个(吹填造陆与滨海软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市工程中心2个(建筑垃圾与燃煤废弃物利用技术工程中心、滨海软土技术工程中心),天津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与*科学院联合成立了协同创新平台4个(地质环境与岩土工程联合研究中心、水质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天津分部)、数字城市与虚拟现实实验室)。
拥有天津市地震工程研究所、城市化教育问题研究中心、建筑能效研究中心、岩土文物加固与保护研究所、绿色建材研究所、环境净化与新能源材料研究所、污染修复生态研究所、生态宜居城市与可持续建设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防护工程研究中心、建筑智能化研究所、现代制造与测控技术研究所、自动控制技术研究所、历史城镇规划研究所、城市社会学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机构,拥有建筑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咨询监理公司、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城大岩土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等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建设成果2008年至2013年4月,该校共获批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水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等*科研项目86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天津市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项目、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科技开发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221项,主持横向协作科研项目1009项,年均科研经费达4500万元以上;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41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2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31项;出版学术专著20部;发表学术论文3366篇,其中SCI、EI和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994篇。
该校在软土特性与工程环境、工程安全与防灾减灾、水处理与环境治理、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在天津市处于领先地位的科研优势,取得了一批成果。“重要建筑抗爆理论与关键技术”获得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大型及重要建筑抗爆安全性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获得2011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政策研究”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学校参与编制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城镇化与村镇建设科技发展战略》,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的《天津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天津市城乡建设与交通委员会组织的《天津市建设科技“十二五”发展规划》等科技发展规划。
在天津城市建设中,主持4个区域的规划和城市设计,编制了子牙河两岸及植物园地区城市规划详细蓝图;完成了“天津站交通枢纽工程设计与施工新技术规程研究及工程示范”、“天津文化中心工程建设新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等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为天津市重大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在天津滨海新区“十大战役”中,主持完成了“中新天津生态城发展政策研究”,并编制了《中新天津生态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主持完成了中心渔港和临港工业区等功能区围海造陆工程的吹填土处理关键技术的研发,参与海泰绿色工业园区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咨询服务。
在天津社会主义新农村村镇建设中,参与完成了华明示范镇的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毛家峪示范小城镇以及唐官屯、独流等中心镇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主持完成了西青区、东丽区、北辰区、津南区、武清区等新市区的土地定级及基准地价评估工作;参与编制了《滨海新区农村城市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实施方案》,该规划与方案已被滨海新区政府采纳,涉及12个涉农街镇、156个行政村、25.93万人口。 学术资源馆藏资源
据2014年5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该校图书馆馆藏有印刷型资源有图书121.6万册,中外文期刊750余种。电子资源包括数据库60余个,自建数据库6个,电子图书120余万种,中外文电子期刊7.8万种,形成了以工为主,理、经、管、和人文社科藏书的多类型,多载体的文献保障体系。
学术刊物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原《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以下简称《学报》,国内统一刊号CN12—1439/TU,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5—719X,英文刊名JournalofTianjinChengjianUniversity)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5年,1995年公开发行。2014年第2期(2014年6月)始改为双月刊,每双月末28日出刊。2011和2013年经*学术期刊评价研究中心审定,《学报》入选第二、第三届“RCCSE*核心学术期刊”。
学报的主要栏目为: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地质与测绘、环境与市政、能源与机械、材料科学与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基础学科、建筑与规划、经济与管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市交通、城市艺术、人文与社会、教育与教学研究等。
办学特色/天津城建大学
优势专业土木工程、建筑学、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给排水、电气、工程管理、安全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工程造价、材料学。 同企业实现双赢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主动与行业融为一体,参与行业的生产、科研和人才培养,先后共建了32个产学研合作基地,开辟了一条高校主动联合、吸引企业集团、科研院所参与办学的产学研结合之路,房信集团、安信集团、顺驰置业等社会各界为学院提供了总额达400 余万元的奖学奖教基金,极大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了优良校风的形成。企业的知名度也得到了提升,双方受益,实现了双赢。 合作交流学校开放办学,重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美国、英国、德国、丹麦、芬兰、日本、乌克兰、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的关系,在科学研究、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合作办学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
文化传统/天津城建大学
校标标志整体构图外圆内方,寓意“智圆行方”,体现学校推崇“知识广博周备,言行方正不苟”作风。颜色为“城建蓝”(四色印刷标准:C100,M70,Y10,K30),体现学校对科学理性的追求,符合理工科大学的国际化潮流。
外部图形为带有*古代城墙建筑造型的圆环,体现学校是一所以“城建类”学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城墙有35个墙垛,与中间“1978”建校时间相呼应,寓意学校历经35年奋斗成功更名大学。
核心图案外部为两个正方形叠加结合,寓意*古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寓意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体现学校“创新发展”。构成八角形,寓意城市空间不断拓展,体现学校师生来自“四面八方”。中间由5个实体正方形和连接线组成,5个正方形寓意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心为“土”,与十字线相结合,寓意城市道路“四通八达”,体现学校“开放办学”。
中文校名由李瑞环同志亲笔题款,英文校名由Aril字体经美术修饰而成。英文校名在上、中文校名在下,体现学校立足地方,面向世界。 校训
重德重能善学善建
“重德重能”是对学校优良传统的凝炼升华,意为教书育人,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重德要重品德、重职业道德;重能要重综合素质、重动手能力。
“善学善建”是对*传统文化的凝炼创新。“善学”语出《礼记·学记》,“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善建”语出《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意为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强化实践,知由行出,知行合一,成为服务城建领域的*建设者。
校训意蕴深涵,激励广大师生勤修好学之德,妙用善学之法,创建经世之业。
学校领导/天津城建大学
党委书记:周剑琴
党委副书记、校长:李忠献
党委副书记:沈江
党委常委、副校长:王建廷、胡志刚、崔雅利
副校长:史津
党委常委、纪委书记:于富来
交通路线/天津城建大学
学校地址地址:天津市西青区津静公路26号
所在省份:天津
所在城市:天津市 交通路线
一、航空: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旧航站楼乘公交678路(6:30-19:30)→龙井里站下车,换成公交638路→天津城建大学。
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新航站楼:
乘坐机场摆渡车->地铁2号线空港经济区站->天津站转3号线->高新区站乘坐313路抵达城建大学。
乘坐机场专线4路->音乐厅步行700米至合肥道站乘坐862路->天津城建大学。
乘坐机场专线5路->天山路->681路抵达终点站南行一公里或681抵达候台站倒车。
二、海路:
天津港客运站乘公交102路→塘沽火车站换乘公交680路/503路→十五经路站换乘公交862路/小营门转合肥道换乘862路→天津城建大学。
三、铁路:
1、天津站:乘公交638路到天津城建大学。
2、天津南站:乘公交707路、718路到天津城建大学。
3、天津西站:乘公交718路到天津城建大学。或地铁1号线->营口道转地铁3号线->高新区转313抵达城建大学。
4、天津北站:乘公交903路、609路至传染病医院站换乘公交700路到天津城建大学。或地铁3号线->高新区转313->城建大学。
5、天津滨海站:公交/现代电车->泰达站->乘坐地铁9号线(津滨轻轨)->天津站换乘3号线->高新区换乘313路/620公交车->天津城建大学站/橡胶研究所站。
6、天津滨海北站:换乘至汉沽中心站->乘坐462路公交车至天津站前广场公交站->乘坐638路公交车->天津城建大学。
7、天津火车杨柳青站:175路公交车->天津城建大学。
8、天津火车塘沽站:503路公交车->小营门步行200米至合肥道公交站换乘862路->天津城建大学。
9、天津火车于家堡站[暂未启用]:乘坐地铁Z1线->换乘至3号线高新区站->乘坐313路抵达城建大学.
10、天津火车静海站(远郊):乘坐巴士30min->侯台站->乘坐175/638/700/707/862路抵达城建大学
11、天津火车芦台站(远郊):乘坐公交570路->天津站->638路抵达城建大学。
12、津京城际高铁武清站:请继续乘坐至天津站->地铁3号线至高新区站->313路抵达城建大学。
宝坻站、蓟县站、大港、李七庄、陈塘庄等等站虽然也有客运业务或者可接受客运业务但是非特殊情况进津不会在此落客。
四、陆路:
请选择津静高速,天津出口。掉头上津静公路前行1.5公里(候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