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利川市东南隅,总面积1.2
万亩,因其主峰高如天上星斗,故名星斗山。该保护区群山绵亘,优越的气候条件和复杂多样的自然地貌,使该区植被系统庞大,植物种类十分丰富。古老的珍贵树种有秃杉、珙桐、红豆树、黄杉等40余种。珍贵的花卉植物有兰草、凌霄花、峨嵋含笑等100余种,此外还有很多名贵的中草药植物。另外保护区内沟壑纵横、溪谷相连,自然风光十分宜人。地理概况/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位于鄂西南利川市、恩施市、咸丰县三市县境内,分为2片。东部星斗山片,位于利川市、咸丰县、恩施市三县市交界处,北纬29°57′~30°10′,东经108°57′~109°27′,东以恩施市盛家坝乡的马鹿河为界,西至利川市元宝乡的红椿沟,南起咸丰县黄金洞乡的利咸路,北至利川市毛坝乡的黄泥坝;西路小河片,位于利川市境内,北纬30°04′~30°14′,东经108°31′~108°48′,东起忠路镇的老屋基,西至汪营镇的高笋塘,南起忠路镇龙塘铺,北至汪营镇的交椅台。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68339公顷。
一、地质/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1、地层星斗山自然保护区地层,寒武系,奥陶系、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等都有出露。全部由沉积岩组成,未见有岩浆岩、变质岩出露。(1)寒武系:寒武系主要为白云岩和白云质岩,主要见于锦屏乡的大坳村,青岗坪一带。(2)奥陶系:奥陶系地层主要有页岩、瘤状灰岩、龟裂灰岩组成。主要分布在毛坝中部的河沟两岩、沙溪南部、长顺、文斗的郁江两岸。(3)志留系:志留系地层主要有砂质页岩及造礁的珊瑚介壳相的质灰岩相,沉积厚度超过1300米,主要分布在毛坝、沙溪等地,黄泥塘、文斗的东南、长顺的中部、黄土的西北部亦有分布。(4)泥盆系:泥盆系属海陆交相沉积,石英砂中的交错层理非常发育,砂质页岩中含有鲕状赤铁矿层,见于马鬃岭、黄泥塘、沙溪、文斗、长顺、黄土等地,沉积厚度60~100米。石炭系期间,本区属上扬子古陆部分,处于剥蚀阶段,故只有沉积微少的零散陆相堆积,厚度0~30米。(5)二叠系:二叠系为上下两统。下二叠系有两个组:栖霞和茅口。上统龙潭组为地壳上升、海水退后的碎屑沉积,主要为含煤的砂页岩夹海相灰岩及页岩,属以陆相为主的海陆交替相的含煤沉积。二叠系主要分布在齐跃山脉一线,另外柏杨的见天和寒池山脉也有部分外露。
(6)三叠系:三叠系有三套岩系:下三叠系为含蛇菊石的薄层灰岩夹页岩的大冶组,上部含提罗菊石的灰岩及泥灰岩的嘉陵江组,是属浅海到微咸化酸岩相。中统为紫色砂页岩,泥岩夹泥灰岩的巴东群,代表近古陆的浅海沉积。上三叠的须家河组,在四川表现为含煤的陆相沉积,在利川表现为海相的砂岩、页岩及含铱量较高的红色胶泥较多的中薄层石灰岩层,三叠系岩分布面积较大。(7)侏罗系:侏罗系为三统。下统自流井组,为紫色泥岩夹灰绿色砂岩。中统沙溪庙组,由暗紫色泥岩与杂色砂质泥岩及泥灰岩、黑色页岩组成,遂宁组为紫红色砂质泥岩夹石英粉砂岩组成。上统蓬荚镇组,棕紫色灰色泥岩与砂岩不等厚互层,夹少量泥灰岩及页岩。本区侏罗系分布在齐岳山的两翼白垩纪以后,再无海相陆相沉积,只有风化剥蚀。(8)第四系:第三系时,在本区沉积不多,且为零散河湖相的沉积与堆积。到第四系,由于地球气温变低,冰期降临,鄂西地区大部出现过山岳冰川。在后来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由于石灰岩层的深厚,岩溶地形相当发育。2、构造本区地处杨子准地台,以齐岳山为界,分属四川台拗和八面山台褶带两个次级地质构造单元。区内无火成岩、变质岩分布。在齐岳山以东出露的地层以三叠系为主,背斜轴部为古生代地层,马前向斜的地层为侏罗系,齐岳山以西则为侏罗系红层覆盖。构造形式以褶皱为主。齐岳山背斜以东,褶皱构造呈北东向展布,背斜形态以箱形为主,相间狭窄的向斜,组成隔槽式褶皱。以西褶皱形态为宽阔长缓的屉形向斜和梳状高背斜相间排列组成隔档式构造。齐岳山梳状背斜以西的建南、谋道一带,四川台拗的东部边缘,在齐岳山脉与方斗山脉之间,为马头场向斜,其中有次级建南背斜、箭竹向斜;以东是由中生代地层构成的一个复式向斜构造,利川城北以三叠系为主构成平缓开阔的小青垭背斜,产状平缓(10°~20°),内有许多次级褶皱,城南马前一带是由侏罗系组成的向斜,产状极平缓(4°~10°),翼部三叠系产状突然变陡,是一开阔平底向斜。利川市南部是由古生代地层构成的郁山背斜。区内断裂较少,主要有齐岳山断裂,次有石门断裂,属于滨太平洋断裂体系的武陵断裂系。3、地壳运动与地质发展史本区在地质构造上是杨子陆台上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位。川湘凹陷的四川地台之东,江南地盾之西,位于齐岳山脉和武陵山脉之间。利川公是川凹陷西北边缘的一部分。在古生代发生的加里东运动,造成毛坝、沙溪水、文斗、长顺等地的东南部上升成为古陆(属扬子古陆的边缘部分),使这些地区上部各时代的地层全部缺失,未接受志留系以后沉积。在泥盆、石炭系两时期,利川仍属上扬子古陆,只有少量的海陆相交沉积。二叠系时,又下降接受海相沉积,但到晚期受东吴运动影响,又开始上升,海水退却成陆,此时气候温和,陆生植物空前繁茂,造成煤形成的有利条件,龙潭组的煤系,是利川主要煤矿资源。中生代三叠系在利川除属扬子古陆的几个地方外,其他大部分均接受海相沉积。到晚三叠系因受印支运动的影响,地层发生强烈褶皱,齐岳山、云雾山等均在此时褶皱形成。在褶皱剧烈的地方,有断层发生,侏罗系时,其他低洼处又接受四川古湖的陆相沉积,高山处受到剥蚀。新生代第三纪后期喜马拉雅运动的影响,速写为整个利川相应升高,造成福宝——钟灵山脉的升起,不再接受海湖的相大量沉积,成为有现代利川地貌雏形的格局。第四纪起时,利川尚有一个很大的古湖,其范围包括柏杨的西南及南坪、汪营、凉雾、大塘、朱砂、元堡、团堡等地,湖底较低处的海拔高度1040~1060米左右,从岩洞寺淹没的洪水沉积层位及汪营街头石灰窑顶上的洪积物剖面来看,可见当时湖水高于1060~1100米左右。经查汪营甘泉坝、苏家桥、柏歌舞剧三层岩等地,均有第四纪化石的出露。二、地貌/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本区属云贵阳市高原东北的延伸部分,山地、峡谷、丘陵、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川相互交错,中部突出而平坦,全境地势高于相邻各县(市),是一个地垒式的桌状山区。区内中部平坦开阔,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其周缘高山耸峙,构成鄂西南少有的高山盆地。盆地内坡度和缓,相对高差100~300米,呈典型的山原地貌。盆地外缘坡度陡降,形成全区以河谷为主的低山区。二高山秘低山之间,层峦叠嶂,坡度陡峻,沟谷幽深,高差显著。发源于境内外内的河溪向四面八方奔流。由于河流落差大,降雨集中,土壤侵蚀严重,侵蚀阶地广泛分布,呈侵蚀地貌。全市较高点为东北部寒池山,海拔2041.5米;较低点为西南部长顺的郁江出境内外,海拔315米;利川城海拔1079.5米。根据地形高度,利川地势可分为三级:*级海拔1200米以上为高山区,面积24万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52%左右,适宜发展林、药及草场畜牧业;第二级海拔800~1200米为二高山区,面积18.78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41%左右,地势较平坦,水田面积大,耕地集中连片,是本市主要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区;第三级海拔800米以下为低山区,面积3.11万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7%左右,是水稻和其他一些亚热带作物和经济林木的主要产区。
三、气候/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星斗山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山岭重叠,溪谷纵横,相对高差大,气候变化较大,山地气候明显。与同纬度的平原相比,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云多雾大,日照较少,雨量较小等特征。由于区内各地海拔差异,高低山间气候明显区别。低山四季歌分明,冬暖夏热,无霜期长。高山迟春秋早,湿润多雨,冬长夏短。区内降水充沛,雨热同季,暴雨甚多。年降雨量达1300毫米以上。5~9月间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1%,年内季节分配不均匀。区内地形复杂,制约着光、热、水的再分配。
四、水文水系/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本区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分布呈典型的放射状水系,从中部顺着地质构成线和山势分向四面八方流出。这个水系大致分为:由东流入长江的清江水系,分别由东南、西南流入乌江的毛坝河、郁江的乌江水系。向溪流入长江的石柱河、向西北和东北流入长江的建南河、磨刀溪和梅子水的长江水系。流域总面积460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深802毫米,多年平均径流总量37.02亿立方米。
五、土壤/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内土壤随海拔高度不同而土壤类型有别。其基本规律是从低到高垂直分布为黄壤——黄棕壤——棕壤。在海拔800米以下为黄壤,800~1500米为黄棕壤,黄棕壤与棕壤的分界线在海拔1500米左右。紫色土壤分布在400~1550米,石灰土分布海拔480~1220米。水稻土壤主要分布在316~1500米的低山和二高山,一般从谷底到山顶依次出现潮土和水稻土。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全区土地土壤共分7个土类,47个土属数,236个土种数。7个土类分别为黄壤,黄棕壤、棕壤,紫色土、潮土,石灰土、水稻土。其中黄壤亚类数1,土属数3,土种数40;黄棕壤亚类数2,土属数3,土种数12;潮土亚类数3,土属数3,土种数4;石灰土亚类数2,土属数2,土种数4;水稻土亚类数5,土属数27。土种数143。
六、植物资源/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植物区系
保护区共计有维管束植物200科、843属、2033种,分别占湖北总科数的86.31%,总属数的58.13%,总种数的33.54%,分别占全国总科数的58.92%,总属数的26.56%,总种数的7.30%。其中蕨类植物30科,59属,132种,占湖北蕨类植物总科数的71.4%、总属数的56.7%、总种数的32.8%;裸子植物8科,22属,28种,占湖北裸子植物总科数的88.9%、总属数的71.0%、总种数的28.0%;被子植物162科,762属,1873种,占湖北被子植物总科数的84.4%、总属数的57.6%、总种数的33.7%。占湖北省种子植物总数的33.54%,全国种子植物总种数的6.63%。保护区维管束植物有国家保护野生植物共33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8种,即银杏(Ginkgobiloba)、红豆杉(Taxuschinensis)、南方红豆杉(Taxuschinensisvar.mairei)、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伯乐树(Bretschneiderasinensis)、莼菜(Braseniaschreberi)、珙桐(Davidiainvolucrata)、光叶珙桐(Davidiainvolucratavar.vilmoriniana),其中水杉为世界上仅有的原始种群分布区。二级保护植物25种,即金毛狗(Cibotiunbarometz)、蓖子三尖杉(Cephalotaxusoliveri)、大果青杄(Piceaneoveitchii)、金钱松(Pseudolarixamabilis)、黄杉(Pseudotsugasinensis)、榧树(Torreyagrandis)、野大豆(Glycinesoja)、台湾杉(Taiwaniaflousiana)、连香树(Gercidiphyllumjaponicum)、樟树(Cinnamomumcamphora)、闽楠(Phoebebournei)、楠木(Phoebezhennan)、花榈木(Ormosiahenryi)、红豆树(Ormosiahosiei)、鹅掌楸(Liriodendronchinense)、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凹叶厚朴(Magnoliabiloba)、峨眉含笑(Micheliawilsonii)、水青树(Tetracentronsinense)、红椿(Toonaciliatavar.pubescens)、红毛椿(Toonaciliatevar.Pubescens)、金荞麦(Fagopyrumcyrmosum)、香果树(Emmenopteryshenryi)、川黄檗(Phellodendronchinense)、榉树(Zelkovaschneideriana)。保护区资源植物极为丰富,按用途可分为27大类,所含物种较多的类别有:淀粉资源植物(102种)、饲用资源植物(60种)、蜜源资源植物(293种)、中草药资源植物(1361种)、农药资源植物(38种)、有毒资源植物(195种)、木材资源植物(48种)、纤维资源植物(120种)、鞣料资源植物(86种)、香料资源植物(105种)、工业油脂资源(160种)、绿肥资源植物(46种)和野生花卉资源植物(115种)。动物资源/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保护区的陆生脊椎动物共有378种,占全省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55.02%。其中兽类有72种,占湖北省兽类总数的59.50%;鸟类226种,占湖北省鸟类总数的49.56%;两栖类38种,占湖北省两栖类总数的79.17%;爬行类42种,占湖北省爬行类总数的67.74%;昆虫有22目,170科,1368种,占湖北省昆虫物种总数的23.85%。一、兽类资源
自然保护区兽类共有8目24科72种。保护区的兽类物种数占湖北省的59.50%。其中鳞甲目的种类占全省的100%,食肉目的种类占全省的85.71%,啮齿目的种类占全省的75.68%,兔形目的种类占全省的66.67%,偶蹄目的种类占全省的63.64%,食虫目的种类占全省的53.33%,灵长目的种类占全省的33.33%。保护区的72种兽类的地理型为:东洋界种45种,占总数的62.50%;古北界种18种,占总数的25%;广布种9种,占总数的12.50%。结果说明:星斗山自然保护区的兽类以东洋界的种类占优势。保护区的国家重点保护兽类共40种,隶属于7目17科,占保护区全部兽类55.56%。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兽类3种:豹(Pantherapardus)、云豹(Neofelisnebulosa)、林麝(Moschusberezovskii),占保护区内国家保护兽类的5%;国家Ⅱ级保护兽类11种,占保护区内国家保护兽类的27.5%。保护区有湖北省重点保护兽类18种,隶属于4目10科,占保护区内全部兽类的25%;占湖北省重点保护兽类总数的94.74%。二、鸟类资源保护区有鸟类226种,隶属于17目46科。保护区的鸟类种数占湖北省的49.56%。保护区中画眉科鸟类有20种,占总种数的8.85%。其次是鸫科、雀科、莺科和鹰科,它们分别占总种数的8.41%、7.08%、6.19%和5.75%。保护区鸟类,留鸟111种,占总数的49.12%;冬候鸟34种,占总数的15.04%;夏候鸟62种,占总数的27.43%;旅鸟19种,占总数的8.4%。保护区鸟类的区系成分:东洋种107种,占总数的47.35%;古北种64种,占总数的28.32%;广布种55种,占总数的24.34%。以东洋种占优势,古北界种类所占比例较小。鸟类的生态分布型以东南亚热带——亚热带型和横断山脉——喜马拉雅型鸟类较多,亚热带林灌、草地——农田动物西南山地亚区类型也有分布。保护区国家保护鸟类有179种,占保护区鸟类总种数的79.20%。其*家Ⅰ级保护鸟类1种(金雕);Ⅱ级保护鸟类33种;保护区省级保护鸟类58种,占该保护区鸟类的25.66%,占省级保护鸟类的82.86%。三、两栖爬行类资源1、两栖类保护区的两栖类有2目9科3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79.17%。其中蛙科种类最多,有14种,占36.84%;其次是锄足蟾科、树蛙科各5种,各占13.16%,姬蛙科4种,占10.53%。保护区两栖类的区系特征为东洋界32种,占84.21%;广布种5种,占13.16%;而古北界仅1种,仅占2.63%。以东洋界种类占优势,广布种次之。保护区有国家保护两栖类31种,占保护区两栖类总种数的81.58%。其*家Ⅱ级保护两栖类有2种:大鲵(Andriasdavidianus)和虎纹蛙(Ranarugulosa);湖北省重点保护两栖类23种。2、爬行类保护区的爬行类有2目11科42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67.74%。其中游蛇科种类最多,21种,占总种数的50%;其次是石龙子科,占11.9%;蝰科列第三,占9.5%。保护区爬行类区系成分为东洋界32种,占76.19%;广布种8种,占19.05%;而古北界仅2种,占4.76%,以东洋界成分占优势,广布种次之。湖北省重点保护爬行类12种。四、昆虫资源保护区的昆虫有177科1368种,占湖北省总种数的23.85%。保护区有国家保护二级昆虫1种,即中华虎凤蝶(Luchdorfiachinensis)。保护意义/星斗山自然保护区
星斗山自然保护区是原星斗山自然
保护区和小河水杉保护点合并而成,重点保护水杉原生种群栖息地和星斗山珍稀动植物生境,实行社区共管方式,这样既有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又有利于共同协调发展。也符合国家保护天然林工程的要求。总面积68339公顷,东部星斗山地和西部小河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成为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之一,这里是清江的源头,保护区将给鄂西南山区的动植物生长繁育提供一个得天独厚的场所,其巨大的种质资源保护、蓄水、保土、保肥、减灾增产、调节气候等功能,将在其范围内及藏匿人周围控制地区全面发挥出来。一、世界上惟一现存的水杉原始种群的栖息地具有很高的国际保护价值保护区西部小河片属云贵高原东北的延伸地带,处于武陵山脉与巫山山脉的交汇部,境内四面高山环抱,形成一封闭的长形山谷,造成利川山原冰川的流向沿着清江河谷东移,让水杉坝、交椅台、红砂溪原生水杉群落幸免浩劫,除了湖南龙山和桑植,重庆市万洲区磨刀溪零星分布外,小河成为世界仅存水杉原生种群的栖息地。二、地理位置的独特性保护区东部星斗山地处我国西南高山向东南低山丘陵过渡的第二和第三阶梯的地带之中,属中亚热带,南与南亚热带相连,群山起伏,地形复杂,北有大巴山系巫山余脉作屏障,在第四纪冰川时期,除未受直接的冰川破坏以外,其受到山地冰川寒流的影响也极为微弱,使星斗山成为第三纪植物的“避难所”之一,给星斗山造就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清江的源头分布在保护区内,为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区,对根治长江水患、保障下游灌溉、发电和工业用水发挥着巨大作用。三、生物多样性丰富1、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星斗山保护区自然植被分为4级,8个植被型,21个群系,森林植被主要有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及灌草丛、沼泽和水生植被。植被类型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完整性的具体表现。2、物种多样性保护区共计有维管束植物200科、843属、2033种,分别占湖北总科数的86.31%,总属数的58.13%,总种数的33.54%,分别占全国总科数的58.92%,总属数的26.56%,总种数的7.30%。保护区的陆生脊椎动物共有378种,占全省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55.02%。其中兽类有72种,占湖北省兽类总数的59.50%;鸟类226种,占湖北省鸟类总数的49.56%;两栖类38种,占湖北省两栖类总数的79.17%;爬行类42种,占湖北省爬行类总数的67.47%;昆虫有22目,170科,1368种,占湖北省昆虫物种总数的23.85%。四、保护区功能区划的有效性根据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资源情况,将保护区规划为东片和西片,西片为原小河水杉保护点及福宝山一带,东片为原星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围地区,每一片划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核心区分为东片和西片,总面积为21165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30.97%,缓冲区面积14932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1.85%。实验区面积32242公顷,占总面积的47.18%。在保护区周边地区,还建立保护区的社区参与保护网络,谋道溪分布的“1号水杉”,由于与保护区相隔较远,故设立为保护点,星斗山保护区扩大后的面积,基本能够满足保护对象稳定、持续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