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全·资源中心

网站大全资源导航便民服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大全>地区网站>黄冈中学_地区导航_湖北导航详情
黄冈中学_地区导航_湖北导航

黄冈中学_地区导航_湖北导航

所在地区黑龙江-哈尔滨市

网站地址 www.***.**

网站热度137

更新日期2023-02-23

扫一扫 举报
 

网站介绍

    湖北省黄冈中学创办于1904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学校占地面积500亩,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校园规划合理,功能完善,设施齐全,环境幽雅,是一所园林式中学。 一百多年来,黄冈中学培养了四万余名各类优秀人才。从这里走出了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包惠僧,文艺理论家胡风,中科院院士、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获得者舒德干,嫦娥工程运输火箭系统总设计师贺祖明,音乐家王原平,体育健将邱波等。

    学校概况/黄冈中学

    黄冈中学[1]创建于1904年,文化底蕴深厚,现有68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0余人;现在黄冈中学在岗教职工310余人,两人名列湖北省十大名师,陈鼎常校长和龚霞玲老师同时为十届全国人大代表,3人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0人为省部级专家,先后评选出28位特级教师,现在岗的特级教师有14人,高级教师113人。

    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期,黄冈中学高考一直保持98%以上的专科升学率和75%左右的一批本科升学率;21世纪以来,黄冈中学高考一直保持50%以上的一批本科升学率。1999年以前多次夺得全省文理科状元,先后有近500名学生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著名大学深造;数理化学科竞赛成绩居全省第三,获得国际奥赛金牌7块,排名全国第19名。共获省级以上奖励3000余人次,获*奖励2000余人次。学生邱波、林强、库超、王崧、倪忆、王新元、傅丹、袁新意、高俊袁鹏辉杨诗武、张涛、殷杰、王星泽等在国际竞赛中共获得21枚奖牌。学校被誉为“孕育英才的基地”、“培养国手的摇篮”。

    1986年以后,学校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德育先进学校”、“全国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优秀学校”、“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等20块*奖匾,四年间两次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是“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湖北省普通中学示范学校”、“湖北省教育教学科研实验学校”、“湖北省较佳文明单位”、“黄冈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红旗单位”,被树为“湖北省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李鹏、李瑞环、刘华清、李岚清、宋平等10余位时任党和国家领导人曾亲临学校视察或给学校题词,称赞黄冈中学“为人师表,育李栽桃”,是“办学楷模”,勉励黄冈中学“发扬优良传统,再创世纪辉煌”。

    在办学实践中,学校提炼出“宽而不严,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演讲中所说,“‘和而不同',是*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伟大思想,和谐而不千篇一律,不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如今,黄冈中学上下一心,坚持“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办学思想,致力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按照“严谨、求实、团结、奋进”的校训,培养“全面+特长+创新”的人才,为把黄冈中学建设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示范高中而努力奋斗!

    新校区简介/黄冈中学

    黄冈中学新校区是市委、市政府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的基础工程,被市委、市政府列为2004年黄冈市市区10件大事之一。新校区座落于黄冈市新城区,位于明珠大道和南湖路相交处东北方向地段,北邻黄冈师院,总规划面积达500亩,一期建设用地328亩,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概算投资1.5亿元,2006年秋季交付使用。新校区建成后容纳90个教学班(其中高中75个班,国际部15个班),在校学生5000人,

    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文化底蕴浓厚、富有时代气息,达到体现百年历史、展示窗口形象、营造现代书院的设计要求。

    千年临皋亭/黄冈中学

    北宋许端夫在《齐安拾遗记》中记载:“夏澳之侧,本水驿,有亭曰临亭”。明代万历《黄冈县志》载夏澳在城西南隅二里,临皋亭位于黄州城西南。南宋王象之在《舆地纪胜》黄州古迹“东坡故居”下记载,“东坡曾寓居焉”。黄冈文史资料《黄州史话》中记载:“临皋亭遗址位于黄冈中学校内”。苏轼贬谪黄州期间,于临皋亭内创作了千古绝唱“二赋一词”及众多诗词歌赋。千年已逝,今天的黄冈中学在临皋亭遗址上蓬勃发展,享誉全国,培育出了万计的国家栋梁之才。昔日的饱经沧桑的临皋亭,今天已成为“国手的基地,英才的摇篮”。

    校歌/黄冈中学

    大别山麓扬子江边,有我们美丽的校园;

    大别山麓扬子江边,有我们美丽的校园;

    江涛伴吟唱,壮志逐征帆,青春风采龙腾虎跃,少年意气,指点江山。

    啊,黄冈中学,我们成长的摇篮。

    严谨求实,我们攀登世界高峰,团结奋进,我们创造灿烂明天

    我们攀登世界高峰,世界高峰

    我们创造灿烂明天,灿烂明天

    湖北省黄冈中学,前身是1904年前办的黄州府中学堂,中经启黄中学,省立六中,湖北省立二高,省立黄高,到今天,已经一百年了。一百年来,她伴随我们的祖国,走过一条漫长曲折的道路,为鄂东地区开启发智、培育人才,发展经济、移风易俗,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之一,被誊为普通中学的一面旗帜。

    黄冈中学一百年,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解放前的45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府中时期(1904-1911)

    (二)启黄时期(1912-1926)

    1912年启黄中学在武昌朱家巷创办,1923年,改为省立六中,但人们仍习惯地称之为启黄中学,故统称启黄时期;

    (三)六中时期(1927-1938)

    1927年,六中迁回黄州开办,1935年改为省立黄冈初级中学,人们仍习惯地称为六中,故统称为六中时期;

    (四)二高时期(1939-1949)

    1939年创办湖北联合中学鄂东分校,不久改为省立第二高中,1946年改为省立黄冈高中,统称二高时期。

    解放后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整顿巩固时期(1949-1957)

    (二)探索前进时期(1958-1966)

    (三)文化革命时期(1966-1976)

    (四)改革发展时期(1977-1994)

    一、黄州府中时期(1904-1911)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有识之士,变法图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废科举(梁启超语)光绪二十四年(1898),清廷下诏:将各省、府、州、县现在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堂,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堂,州县之书院为小学堂。因变法失败,未普遍施行。光绪29年(1903年)清廷再次倾布了以张之洞为主拟制的《秦定学堂章程》。为实施该章程,1904年,鄂东*所中学--黄州府中学堂在黄州府试院(今地区实验学校内)创办。招一个班近50名学生。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国民教育必须从小学开始,而要得到小学教员,须先办师范。为此,他曾下令部分府中改办师范。黄州府中学堂乃于1905年改为黄州府师范学堂。学生扩至2班。1907年师范生毕业后,复办中学堂,仍称黄州府中学堂。学生分文、宝两科,各100人左右。监督(校长)先后有:王仁俊(扦郑)(知府兼)、吴兆泰(星垓)、骐振(知府兼)、陈鸿翼(达九)。教员有15人。董必武(名用威)同志于1910年应陈鸿翼之邀来校任教,教英语和国文。府中学制为五年,课程共十二门:修身、读经讲经、*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物理及化学、法制及理财、图书、体操。每周36课时,其中讲经读经每周9节,可见儒教在学校中的地位。

    学校学生都是府属八县优秀青年士子,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朝夕相处,互相切磋,力求学到实用的知识。不少人关心时事,忧国忧民,积极探索救国道路,思想活跃。其中最著名的有黄梅宛思演(希会)、梅宝,薪春詹大悲、方觉慧、黄冈李西屏、孙绳,罗田何亚新等人。

    宛思演进府中之前就在本县从事革命活动组织证人学堂。考入黄州府中后,在学校组织明德社,提倡王夫之、黄宗义的学说。他童年曾补博十弟子员,学问好,为人正派,深受同学爱戴,詹大悲等许多同学都参加明德社。他们利用节假日,经常在城外龙王山、青云塔上开会学习,阅读《猛回头》〈警世钟〉〈革命军〉等革命书刊,商讨联络八县学生进行革命的办法。他们的活动引起了学校当局的注意,将他们开除学籍。宛思演将詹大悲延至其家,供给食宿。后来,这批人陆续转移武汉,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成为武昌起义的骨干力量。

    1909年,宛思演变卖家产,创办汉口〈商务报〉,聘詹大悲为主笔,宣传革命,方觉慧、梅宝、何严新均协助编报,因言论激烈,被查封。詹等又创办〈大江白话报〉〈大江报〉,并与蒋翊武等在新军中组织文学社。1911年7月因〈大江报〉发表〈大乱者救*之妙药也〉詹大悲被捕。武昌起义后被迎出狱,即力请武昌军政府派兵,由他带领光复汉口,组建汉口军政分府,自任主任,方觉慧任顾问。清军反扑,詹等竭力激战,因黎元洪委派的指挥官通敌,致汉口失守。

    李西屏1909年考入陆军测绘学堂,加入共进会。武昌起义,他指挥学生军看守军械库。义军攻下督署后,他参与迫使黎元洪就任义军都督,并在安民告示上代签黎字。军政府成立,任军务部参义兼叙赏长。警卫司令方卫国图谋不轨,被他及时发觉,立予枪决。孙绳1909年考入陆军小学堂,加入共进会,参加起义,任都督署书记部长,草拟文告。后任学生军队长,临时督战指挥官。梅宝起义前任共进社文书、文学社会计、起义后任都督署总稽查部稽查。何严新起义前任文学社书记,军政府成立,任民政部部员,并协助组织外交部。汉口战激,他率陆军中学四十余名学生渡江拒敌。战时总司令部成立,任经理部副部长,第三兵站部长。

    詹大悲后追随孙中山进行护法斗争,拥护孙先生的三大政策,促进国共合作,随北伐军到武汉,任湖北财政厅长。412政变后,通电讨蒋,与右派势力进行坚决斗争,被反动派逮捕,英勇牺牲。方觉慧亦追随孙中山,任广东大本营宣传处新闻主任,北伐时任十一军党代表。后任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中将主任,湖北农矿厅厅长等职。李西屏后因反袁,被迫流亡美国十年,研究矿业,撰成《*矿业开发计划》,深受孙中山赏识。解放后,任湖北商业厅副厅长。

    武昌起义,为推翻二千余年的封建帝制,创造共和机制的中华民国,建立了不朽功勋,光耀史册,馨香千古。而在其中进行宣传、组织、发动、指挥、冲锋陷阵的骨干力量,很多是黄州府中学堂的学生,这是黄冈中学历史上光辉的一页。

    二、启黄中学时期(1912-1926)

    武昌起义爆发,黄州府中学堂与省内各府学堂一样,无形中停办,民国元年改办第三区启黄中学。

    民国建立后,废除府、州建制,乃就旧有之十府一州领域划为十一学区,黄州府为第三学区。当时,各区中学率用原府有书院旧名,如武昌府中改为勺庭中学,汉阳府中改为晴川中学,安陆府中改为兰台中学,德安府中改为汉东中学,惟黄州府中,不用河东书院旧名,改称启黄中学,是特例耳。(夏元漂《最近湖北教育一览》)

    启黄中学,校址设在武昌胭脂山朱家巷。

    武昌朱家巷校址是前黄州府师范学堂所购置。宣统三年,夏寿康被委任为黄州府师范学堂监督,当即如集黄州八县旅省绅商,会议办学方法。当由湖北咨议局议长浠水汤化龙提议:黄州作属,滨江者五县,轮般到省其他便,其不滨江者三县,到府到省路费相差无几,宜在省垣购买校址,于聘请名师,采办教材,收集图书,购借标本,均称便利,并可以开通风气,一正乡村士人塞野之习俗。当时到会绅商一致赞成。于是在当年二月购买废抚标营房屋基地一所,计价纹银1200两,由师范学堂及八县绅商分摊。后因武昌起义,黄州府师范学堂停办。元年,湖北教育司规定,就黄州八属划为第三区,办理区立中学,并委陈鸿冀为校长。陈校长遂查照原案,将第三区启黄中学办在武昌朱家巷。

    启黄中学的学生全部招收原黄州府属八县子弟,学制为四年,春季始业,每两年招收一班,约50余人,常年维持在校学生两班。共计招收六班学生,分别是:民要元年*班;为原府中未毕业的学生;民国二年第二班,民国四年第三班;民国六年第四班(50人);民国八年第五班(58人);民国十年第六班(58人)。开设的课程有:修身、国文、外语、历史、地址、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书、专工、乐歌、体操共十五门。学校管理很严格。招收的新生名册,招生考试的成绩及新生小学毕业文凭,均须报教育厅审核备案。平时每个学生的学年成绩,以及每年的休学、复学、转学、插班生的名册,都要报教育厅备案。毕业考试由教育厅派人监考,考试成绩必须报教育部核准,有一门不及格,就不能毕业,须待下一班毕业考试时参加补考,及格了才能毕业。

    民国十二年(1923)由省政府增加对各区中学补助费,遂冠以省立名义,改启黄中学为湖北省立第六中学。学制改为三年,每年招一班,人数不等,共招了三班,即十二年第七班57人;十三年第八班(人数不详);十四年第九班,78人,十五年又招第九班插生10人,共88人。

    民国十五年(1926)秋,北伐军攻克武汉,湖北省教育厅将省立各学校同时改组。命省立六中迁回黄州办理,武昌朱家巷校舍改办省立第三小学,原六中学生归并省立一中上课。至此结束了黄州府(区)级中学侨居武昌十五年的历史。

    启黄中学和朱家巷时期的六中历任校长是:

    陈鸿翼(达九)(民国元年--三年)

    汤丙南(民国十年--十一年)

    帅培寅(畏齐)(民国四年--九年)

    蔡光青(谦存)(民国十二年--十三年)

    王柏霖(民国九年--十年)

    钟图南(鹏程)(民国十四年--十五年)

    启黄中学经费主要依靠原黄州府属八县的五嫠学捐,八县绅学界为监督校款、辅助校务,民国十三年曾组织校董事会,每县三名董事,共24人,董必武同志是董事之一。启黄中学的教师都是聘请学有专长的人担任,后来以武昌高师、外国语专门学校毕业者居多。董必武同志1920年创办武汉中学后,也在启黄中学兼课,利用教授国文课的便利,宣传革命思想,并在学生中发展党员。

    这一时期学生中比较著名的有宛希俨、梅龚彬、陈学谓、董毓华、黄焯、胡风等。

    宛希俨,梅龚彬都是黄梅人,1917年入启黄中学第四班学习。他们在校组织人社,阅读马克思主义着作及进步书刊,研究*革命问题。1921年毕业后,宛希俨考入南京东南大学,1923年加入*共产党,国共全作时,任国民党江办少委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赴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调任中共武汉地委宣传部长,协助董必武办《楚光日报》、《民国日报》,任主编。后任江西省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参与南昌起义准备事宜。1928年兼任赣南特委书记,领导大余、于都、信丰、万安等地农民暴动,被捕牺牲。梅龚彬考入上海东亚同人书院,1924年任上海学生联合会副会长,1933年参与组建福建人民下放。后利用在*公学、暨南大学、中山大学、香港达德学院任教授之便,团结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鼎、蔡廷楷等上层爱国民主人士。解放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人大代表、民革中央秘书长。

    陈学渭,黄冈人,也是第四期学生,在校期间加入恽代英的互助社,又与林育南等在汉黄冈籍学生在武昌抱冰堂成立黄社。1919年参加武汉地区的五四运动,是学生运动的骨士成员。毕业后参加革命活动,1922年加入*共产党,以教书为掩护,在黄冈建立中共特别支部,发展党员,担任地方委员会书记。领导黄冈农民运动,秋收暴动期间参加了黄冈回龙山暴动、扬鹰岭暴动,因不同意左倾盲动主义作法,被盲动主义者杀害,年仅29岁。

    董毓华,字宝存,苏春人。1924年入省立六中第八班读书。关心国事,思想活跃,积极从事学生运动,五州惨案时,他组织沪案后援会,发动同学游行示威。1926年经董必武介绍加入共产党。北伐军进军武汉,他奉命回乡从事农运,建立农民武装。1933年考入北平*大学,1935年任该校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北平学联负责人之一,与姚依林、蒋南翔等组织领导12·9运动。1936年任全国学联主席。平津沦陷后坚持华北敌后武装斗争,发动冀东22县大暴动,任华北抗日联军司令员,1939年病逝于涞水。

    胡风,原名张光人,苏春人,1921年考入启黄中学。在校期间,接触到全国如火如荼的新文化运动,被新文学强烈地吸引,开始试写新诗。1923年,与同乡挚友陈方,方瀚(何定华)等组织新苏春学会,出版《新苏春》,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了他的处女作。同年,改入南京东南大学附中?quot;五州运动中,他是南京学生运动领袖之一。后入北平预科,又改读清华大学英语系,不久即退学,回苏春参加革命运动。1929年赴日本留学,参加左翼文化运动。1933年回国,任左联宣传部长、常务书记,从事文艺理论批评工作,主编《海燕》,与鲁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抗战期间,创办《七月》《希望》等大型文艺刊物,出版《七月诗丛》《七月文丛》,团结大批文学青年,形成著名的七月诗派,成为国统区最有影响的新文学理论家,被誉为*的别林斯基。

    陈方是苏春共产党的早期组织者和领导者,后留学苏联。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长征,1937年在新疆被军阀盛世才关押杀害。何定华后来参加大革命,1929年赴日留学,与胡风一起参加左翼文化运动。1934年回国,加入*共产党。解放后任湖北省委秘书长,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黄焯,字耀先,苏春人。1921人入启黄中学第六班学习。1924年考入武昌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南京大学任教。教学之余,在叔父黄侃指导下研究语言文字学。后为武汉大学教授传统语言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生着述甚多,主要有《经黄译文汇校》、《毛诗郑笺平议》、《苏春黄氏文存》等。

    民国十八年(1929)原黄州府八县代表帅培寅等呈文湖北省政府,认为朱家巷启黄校舍校址是黄州八县公有财产,属区有性质,非省有性质,请求发还。省政府议决同意发还。但教育厅借口三小校舍无法解决,一直拖延不退。直到二十三年后才退还。黄州八县旅汉绅商利用这些校舍创办私立启黄中学,校长方达智。1938年日寇进攻武汉,私立启黄中学适至团风。

    三、省立六中时期(1926-1938)

    民国十五年(1926)秋,省教育厅命六中迁回黄州开办,不是新起炉灶,而是将原黄冈县立初级中学接收过来,改办省立六中。黄冈县立初级中学是李四光的父亲李卓侯先生民国十年创办的,校址即为黄州府中学堂旧址。民国十六年春,省厅通令废话止县立中学,黄冈县立初中遂为省立六中接收。校址迁至一字门外陶家巷(即今天的校址)。二十四年(1935)改为湖北省立黄冈初级中学。

    这一时期历任校长如下:

    王治孚(民国十七年二月-十八年二月)

    陆云龙(民国二十年二月-二十四年八月)

    姚葵皋(民国十八年二月-十月一日)

    方善徽(民国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七年二月)

    王治孚(民国十八年十月-二十年二月)

    张翮(民国二十七年三月-七月)

    黄冈县立初级中学改办六中的初期,情形比较混乱,十七年(1928)九月七日上报省厅的工作计划上说:属校接归省办,时仅年余,在这年半期间,军事的影响,政治的变化,经济的困难,无一不是学校发展的障碍。校长之更替已历五次,则教职员之进退更不可纪。在这种混乱状况下的六中,过去的成绩当然未有。今年二月王(治孚)校长接办时,黄州附近伏莽四起,赫壁西山密布愁云,教务上之困难当可知矣。这种状况虽逐步有所改善,但仍不令人满意。

    首先,由于政局不稳,控制省府政权之派系你来我征,故而校长也更换频繁,造成学校混乱。如王治孚1928年2月接任校长,一年即被解职,由姚葵皋接任。姚任职八个月,1929年10月又被王治孚取代。姚将学校钤印带到汉口,拒不移交。王治孚受命即解聘黄伯豪、蔡之祯、王文锦等数名教员,王文锦等成立校务维持会,拒绝王治孚到校,两派学生发生冲突。学生魏瀛受伤,王治孚将反对他的魏瀛、李燮南两名学生开除,引起学生不满,十数代表到省*,形成六中学潮。后来将这两名学生转到其他学校了事。

    其次,由于政局不稳,学校招生名额不足。如1928年秋季初中毕业生仅4名;1929年春,初二下学生只有18名,初三上10名,初三下9名,高一下21名,后来有多届毕业生仅十多名,二十几名。

    第三,王治孚、姚葵皋担任校长期间,任用私人,贪污公款,经常不在学校住在武汉,致使管理混乱,校务废话驰。姚当校长时,初一上、一下两班英语数月无教师,王治孚聘一数学教师竟然不知公式。而对学生动辙开除,姚葵皋一次开除33人。因此学生两次发起运动要求撤换校长。民国十八年学生代表呈文省府控告姚葵皋,十九年又呈控王治孚,并发表驱王宣言,印发传单,形成较大声势的驱王运动。

    民国二十年(1931)二月,陆云龙接任六中校长。陆原为襄樊省立十中校长,校政管理有相当经验。他聘用名师,加强管理,以身作则,学校风气为之一变。当时省督学向心葵《视察湖北省立第六中学报告书》是这样说的职于四月三十日冒雨往第六中学,五月六日始去而之鄂城,留该校一星期。对于教员,曾经各别听讲。校务方面,校长常川在校,除事务主任不时来武昌领款外,其余职员,亦尚勤于职务。学生晨间早操,晚间自习,均有训育员到场,故缺席者极少,学生习气,似较省会学生稍好……教员方面,优良者颇不少。尤以高二上国文教员刘元琏极为得学生信仰。该员教法,尚属平平,但课后指导十分勤恳,预备功课十分尽力,阅改文卷十分细密,故学生受其感化者极多,并造成一种肯读书空气。似应承予传令加奖,以资激励。再体育兼音乐教员杨文采,不但技术精良,教法合度,而任课极热心,课外勤于指导,是以该校学生对于体育一项遍能发生兴趣。几何教员崔颂殷,教课时语言简洁,有条不紊;矿物教员苏俊夫态度活泼,讲解透澈;英文教员陈德全板书快捷、举例迅速,而讲解又颇简明。以上五员,似均应予以嘉奖,借资鼓励。

    后来六中还有不少名师,如教务主任汤济川,他会教国文、历史,还擅长音乐,后任武昌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训育主任数学教师王文锦,国文教师刘晓东、张吉齐等,均学有专长、造诣精深的教育界名流。他们讲究方法,要求严格,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布置的作业不多,但必须动脑筋才能做出。六中以初中为主,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办过几届高中班。1935年改为省立黄冈初级中学,更不纯粹初中。一般情况下,在校生300人左右,不招女生。开设国文、数学、英文、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植物劳作,体音美及公民等课程。公民课是当时的政治课,一般由训育主任兼任。

    学生学习勤奋刻苦,每日晨读,不分寒暑,江边塔前,书声朗朗江涛为之减色。学校文化教育质量相当高,当时的校歌这样唱道:浩浩长江飞波浪,应和我歌声朗朗。文峰塔高学问无寻常,君子泉清德业好培养。鄂东文人甲鄂邦,此责应六中担当。同学努力勿怠荒,无愧前贤负风光。既勉励大家敬德修业,又流露出一股自负自豪的感情。

    学生还广泛开展课外活动,组织了体育委员会,演讲会,国乐研究会,各级级会。每天下午四点以后,各种活动开展得热火朝天。特别是踢足球更为风行,当时六中足球还出席过省办足运会。

    当时,日寇步步进逼,民族危机日甚一日,六中学生踊跃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7年秋,武汉大学学生抗日宣传队,走出校园,到街上,到农村,宣传抗日。教务主任夏刚吾多次出面干涉,学生说他没有起码的民族感情,不配教育,将他赶出了校门。1938年1月,刘西尧同志到黄州组建中共黄冈县委,他在六中学生中发展了一批积极分子入党,建立了地下党支部。主要有文祥、易鹏、夏牧原、涂剑光、孙超、张柏林、刘念田、凡明甫、贺佑三等。以他们为骨干,组织抗日救亡工作团,到贾庙、但店、上巴河等地宣传抗日。在他们带领下,六中大批学生奔赴抗日前线,建立抗日武装,很多人成为我党鄂东主要武装--抗日独立游击第五大队的骨士,如文祥、易鹏、钟铁夫、凡明甫等。涂剑光、钟端正、孙超、贺佑三等一大批学生为民族生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文祥同志解放后任武汉市委书记,易鹏同志任湖北省高级法院院长。

    四、省立二高时期(1939年-1949)

    1938年7月,日寇步步进逼,武汉外围军情紧急。湖北省主席陈诚决定把全省公私中学合并,向鄂西山区转移,组成湖北省联合中学,省立黄冈初级中学在校长张翮带领下迁到利川与汉口实验中学合并,称湖北联中利川分校。但是黄冈初中的师生随之西迁的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师生仍留在鄂东。1939年,为了解决青年学子就学问题,鄂东专员程汝怀等利用原省立黄冈初中的基本力量,组建湖北联合中学鄂东分校。程自兼校长,蔡礼成为主任综理校务。校址设在罗田山区三解元(当时属黄冈)一带。校舍利用各族祠堂庙宇和少数民房,因陋就简,略加修缮。分黄冈、黄安、苏春三处招生。录取学生900余名,计高中3班、初中11班、女子1班,另简师1班、师训2班、补习2班,共20班,分高中、初中、女子三部。高中部设泗泊河,初中部设三解元,女子部设麻冲河,简师及师训班设三里畈。1940年2月,奉令将鄂东各县中学改为本校分部,1941年7月,各县初中仍归各县。1942年2月,遵省府命令将鄂东分校分为三校,高中部及男初六班改为湖北省立第二高级中学,简称二高,设三解元,冯德清为校长;师训、师范班及男初七班改为省立第二师范,设泗泊河;女生部改为省立女子第二高中,设麻冲河。7月,女二高并入二高,张国威为校长。1943年2月,蔡礼成为校长,实行学年制,停止春季招生。1945年7月,邓谷代理校长,8月,日寇投降,学校奉令迁回黄州,因黄州校舍毁坏,年底,暂迁至浠水下巴河。1946年7月,应余庆为校长。1947年2月,改名湖北省立黄冈高级中学,简称黄高。1947年8月,利逢运为校长,学校迁回黄州东门外新校舍(现黄州中学校址)。10月,刘邓大军南下,占领团风,国民党惊慌失措,命学校迁汉阳湘乡会馆。1948年迁回黄州。1948年秋,张希洁任校长,1949年5月14日,黄州解放,黄冈中学回到人民手中。

    抗战期间,物资缺乏,教学用品严重不足。开始,学生课本除国文为铅印外,其余都是油印。夜晚自习,几个人共一盏油灯。师生生活相当困难,虽是公费供给,实际难以聊生。每天两粥一饭,蔬菜除学生自种供给一部分,其余只有豌豆,同学戏称滚血珠。几座破庙,挤着上千学生,晚上连翻身都困难。1942年和1947年还病死了十多名学生。然而,艰难的时世,艰苦的生活,却培养了学生吃苦耐劳,朴素勤学的特点,有的学生毕业题词说:别忘了蕙兰山下茅屋祠堂,长回味三解元内糙米豌豆。师生常以救亡团存,以身许国相勉,唱着蕙兰山下,泗水溪头,良师益友,朝从夕游,爱惜这泗水,韶华休闲度的校歌,互相激励。深山的古寺,漫山遍野,书声歌声相应和,声振林木。

    1945年12月省督学韩萧视察二高的报告中谈到的情形,比抗战初期中期已大改善,但仍可见当时困难情形之一般。报告上说:查该校位于黄冈三解元,校舍均系租借民房或祠堂,计共分拾部,每部距离三里或五里不等,职经视一周,费时一日有半,其星散情形,于期可见。各部学生教学寝室厨房皆单独疫立,光线尚可亦颇整洁,每部有导师一人或二人管理学生,但人民杂处其间,管理殊多不便。该校学生计分二十三班,每班有五十名或六十名,共有1203名,三年级学生有四组,上课时多合班,据校长面称,因师资缺乏不合班即无法上课。该校缺生物、理化等科教员,应当补充。该校尚多优良量教师,上课情绪颇紧张,学生亦能潜心听讲。但女生部教师较劣,资历不深也。该校有图书馆,仅存杂志数册,但无图书,甚至教员休息室中无一本字典。学生各科课本皆齐全,间系鄂东印书馆翻印,学校统筹购备。学生伙食系学生组织膳食委员会办,学校派员监督,每日三餐,上下午稀饭,正午干饭,副食每餐只一碗,多为豆类。该校现决迁黄州之巴河,关于各教员,犹应勿令自由星散也。

    这十年,学校对学生思想控制很严,学生实行军事管理,学则分学科、军事、体育、操行四项,有一项不及格即不能升级。但是,学生仍多次起来进行斗争。1940年春,学生痛打并赶走了凶暴的军事教官,1944年春,学生示威反对集中军训,秋季因为球赛引发争端而捣毁鄂东行署;1947年夏游行声援武大六一惨案;解放前夕积极进行护校斗争。

    从联中到黄高,共培养初中毕业生657人,高中毕业生1346人。不少人在祖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著名的有:

    冯健男,1943年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西语系。1949年参加解放军,历任中南军大广西军校宣传干事《解放军文艺》编辑,现为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小说学会副会长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理事、*解放区文艺研究会理事。是著名的文学理论家,主要着作有《作家的艺术》《创作要怎样才会好》《作家论集》等。

    柴挺生,1942年毕业,后考入中央大学水利系。从事水利研究近50年,专攻泥沙问题,航道整治,河床演变。近20年来,从事葛州坝工程、三峡工程泥沙问题研究,发表论文专着40篇(部),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及国家、部级二、三等奖,被水利部聘为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专家。

    何光裕,1945年毕业,考入武汉大学经济系。曾任黑龙江省财政厅会计工程管理处科长、代处长、财政科研所政策研究室主任。现为哈尔滨经济管理学院客座教授,黑龙江处北主会计师事务所顾问。在我国会计界享有较高声誉,是我国财产收付记账法的主创人。发表论文60余篇,合编着作十余种,多次获国家统计局、*统计学会、*财经学会科研成果奖,其事迹收入《*当代经济学者辞典》。

    田启亚,1947年毕业,后在国立湖北师范学院,武汉大学专修英文。在大学时参加共产党地下活动,建国前入伍,长期在党政军中央机关工作,曾任联合国组织国际官员,*驻外大使馆文化官及新闻官,现任国务院机构部门负责人,世界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易宪武,1945年毕业,原昆明工学院副教授,冶金高级工程师,*化学化工学会会员、*金属学会会员。长期任冶金研究专题负责人,译校英俄日德法等外文论着万字,发表科研论文数十篇,着作《无机化学业书第七卷钪》属国家权威性参考书。所研究的高纯锑全分析法成为确定部颁标准的基础,还研究成功矿石中微量氟的测定方法,原子反应堆材料锆和铪的分离等,晚年又自力研究云母钛珠光颜料,获得成功。

    闻伯英,1948年毕业,湖北农科院粮食作物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农艺师。在杂交水稻栽培,制种技术工作和农业区旬工作中取得显着成绩,荣获多项奖励,被评为湖北省推广杂交水稻先进工作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着有《早稻温室育秧》《杂交水稻》《怎样种杂交水稻》《河北省农业资源与综合农业区划》等。

    一、整顿巩固时期(1949-1957)

    1949年5月14日,黄州解放。根据上级:维持现状,立即开学的指示,黄冈高中于5月18日复学上课,共有学生240余人。校长仍为张希洁,军管会派刘任担任教导主任,具体学校工作。6月,地委决定将黄冈县初级中学、黄冈师范学校并入黄冈高中,改名黄冈中学,专区文教科长梅白兼校长。11月,程德懋任政治辅导员,具体负责学校政治领导。1950年1月,专区教育科副科长黎生接任兼校长,李式之任副校长。3月,省教育厅指示黄冈师范独立,由周智任黄冈中学校长,共有学生300余人。9月,叶华任校长。1952年9月,尹大中任副校长。1953年春,根据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地委决定将浠水、苏春、仓埠、宋埠四地高中并入黄冈中学。春季,宋埠高中并入,秋季其余三校并入。学生由16班增至26班,共1100余人。7月,根据中央加强学校行政领导的指示,黄冈专署调整了黄冈中学领导班子,陈靖任校长,田忠杰、叶华任副校长。1954年7月,陈靖调任地区文教科长,兼校长。1955年7月,高中部由东门外迁至一字门外今址。10月,童士甲任副校长,主持全面工作。1956年秋,高中部独立为黄冈高中,学生20班,1027人,11月,程德懋任党支部书记。

    解放初,由于群众对人民政府政策不了解,学生人数剧减。1950年春,全校10班,仅314人。政府采取各项措施发展教育事业,实行向工农开门的方针和人民助学金制度。学生人数逐年增加,学生的成人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工农子弟由原来的5%上升到1953年的51%,享受助学金的学生达到47%。

    管理上,大力提倡民主办学的新作风。从1950年春季开始,学校设立各种会议,决策学校各项工作,如校务会议(相当于教代会)、校务委员会、教导会议、事务会议,教工会、经济审核委员会等。通过各种会议发扬民主,形成决议,再由校长、主任等执行,处理日常工作。1953年实行校长负责制,实际是校长主持下的干部分工负责制。通过行政会议和当政工团联席会议,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充分发挥教职工主人翁作用。1956年秋,上级提出加强学校党支部的工作,学校党支部成立,逐步发展到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这一时期党对知识分子实行团结、教育、发行的政策,学校较好地执行了这一政策。当时很多教师属留用人员,思想上存在各种顾虑。学校首先尊重他们、关心他们、团结他们。领导经常与教师谈心,解除他们的思想顾虑。当时政治学习抓得紧,运动很多,每年寒暑假都要集中进行学习,1953年的思想发行运动还到武汉集中学习,由于思想工作做得深入细致,没有伤害人,教师心情是舒畅的,积极性很高。1954年更强调做和风细雨的思想工作,形象的说法是做知识分子的工作,就象豆腐掉到灰里,既不能吹,更不能打,只能用清水漂。从而进一步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1954年黄冈中学贯彻知识分子政策的经验在全省推广。

    这一时期的工作重点,1953年以前着重在建立新民主主义秩序,把旧学校改造为适应新社会需要的新型学校。1953年,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需要大批有文化的人才,学校工作转入以教学为中心的轨道。行政干部到教研组蹲点,钻一门业务,指导教改,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这一时期对学生的政治思想工作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主要有:

    1.结合政治活动进行思想教育。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积极开展和平签名和捐献飞机大炮等活动,进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有两批共50多名学生报名参加志愿军。土改运动中,组织学生下乡宣传土改政策,通过斗地主,算剥削账,师生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1954年,开始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如不能升学,就安心回乡生产。

    2.结合课堂教学进行思想教育。政治、国文、历史、地理各科结合教材内容直接对学生进行教育。如国文课讲《狼》《田寡妇看瓜》就结合实际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地主剥削的残酷性和土改运动的必要性。历史课讲巴黎公社对反动派镇压不彻底,联系镇压反动派的意义等等。数理化各科主要是从知识的讲析中显示其饮食的辩证唯物主义哲理,教育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音乐美术教育,注意用刚健清新、积极雄壮、革命的歌曲和图书对学生进行感染和熏陶,同学们唱起雄赳赳,气昂昂等革命歌曲,更加精神振奋,意气风发。

    3.把政治思想工作落实到各项具体活动中去,例如评定助学金,坚持贫困而优秀的标准,组织讲座评定助学金的意义,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党的温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增强阶级友爱,把评定助学金变成一次思想教育活动。其余的像发展团员、评优秀生、体育比赛、文艺会演等各项活动,都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这个时期的教学工作主要抓了两个方面,一是教学组织和教学秩序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进行教学改革。

    教研组。1950年秋成立各科学家科教学研究小组,1951年分成语外、史地政、数理化、体音美四大组,1953年又改为语、数、俄、理化、史地、体音美六组。活动内容以研究教学为中心,同时也进行政治学习和教育理论等学习。教研组内以年级为单位设备课小组。

    学习小组。建国初期曾在学生中建立功课学习小组,人数五人左右。课前预习,以小组集体切磋的方式进行,提出问题供教师上课参考。还在组内开展互帮互助活动。

    教学秩序主要建立了集体备课、相互听课、公开课、观摩课等制度,规定了课后辅导、作业批改的要求、考试考查的方式要求等。特别重视集体备课,要求讲座教材的目的性、思想性、系统性、重点、难点、进度及教学方法等。

    教学改革包括两方面:一是改革教学内容,解放后,学校随即取消公民课和童子军课,开设政治课,讲授政治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等内容。其他学科对教材进行增删,达到革命化、科学化、减轻学生负担的目的。二是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强调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和直观教学的原则。联系实际包括社会斗争实际,科学实验和生产实际、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知识实际。为了搞好直观教学,地理挂图、生物标本、理化实验等都得到重视。从1953年开始,学习苏联教学经验,学习凯洛夫教育学,推广红领巾教学法全面系统地改革课堂教学,实现正规化、科学化,上好每一堂课,提高教学质量。紧扣教材,注意教法,联系实际,落实双基。学校根据各教研组的经验,总结出一堂好课的基本特征有五条:①思想性,要把思想教育贯穿到课堂教学中,文科要以文见道,理科要体现辩证唯物主义。②科学性,讲课中不出现知识性的错误,突出重点,讲清杂点。③实践性,理论联系实际。④启发性,采用启发式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⑤巩固性,要联系旧知识,有小结,让学生当堂消化,牢固掌握。

    1954年11月,陈靖校长参加湖北省教育考察团,赴华东学习他们如何学习苏联的经验。明确了必须全面发展,不但德智体必须全面发展,各学科也必须全面发展,各学科的教学必须考虑别的学科,不能压作业,抢时间,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化学教师王骥、数学教师周尚的教学经验都在全省推广。

    这个时期很重视课外活动,1950年春季就成立了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并一直坚持下来。目的在于加强和巩固课堂知识、拓宽知识面,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总的来说,这一时期学校工作取得很大成绩,圆满完成了接管、整顿、巩固、提高的任务。建立了一套新的民主与集中相结合的管理制度,党团组织、行政管理实现了正规化。教学上明确了新的教育方针,建立了一套新的教学秩序。以教学为中心,全面发展,提高教育质量。正确地贯彻了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初步形成了严谨、扎实、民主、团结、艰苦奋斗的好风气,为黄冈中学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1953年,学校被确定为全省五所重点中学之一,1954年开始选送留苏预备生,前后三次共8人。

    二、探索前进时期(1958-1966)

    1956年来,高中部独立为黄冈高中,1957年9月根据教育厅指示,学校改名湖北省黄冈第四中学,1958年9月恢复黄冈高中原名。1960年秋季重开初中,又恢复黄冈中学原名。

    本时期学校领导略有变动。1958年1月,方道南调任党支部书记,童土甲、田忠杰任副校长,校长关如。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童土甲、田忠杰任副校长,校长关如。学校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童土甲主持行政工作兼管学生思想工作,田忠杰分管教学。1963年,翟攀蟾调任副校长,协管教学。

    这是黄冈中学在各方面探索前进的八年。在如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如何进行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如何加强党的领导,实行民主办学,如何正确处理红与专的关系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认真的总结,得到不少教训和经验。1957年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央指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大跃进的形势下,学校掀起了教育革命的热潮。主要抓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劳动上马,一是教学改革,1960年,根据陆定一报告精神,教学改革,适应缩短年限,加深进度,还进行过短期的十年一贯制的试验。在1958年到1960年三年中,学校除安排结合教学的劳动外,还组织了多次大型的义备劳动和勤工俭学劳动。1958年大炼钢铁,修建校办农场。通过劳动,师生增强了劳动观念,增强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养成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习惯,学到了不少实际知识和生产技能。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依据,没有周密的计划,没有恰当的安排,任务过重,时间过长,如1958年劳动停课100多天,使整个教学工作呈现混乱状态,影响了文化课的学习。有的劳动超过了师生体力允许的范围,影响了师生健康。到1960年秋,才得以纠正。硫酸厂也因原料不济、设备不足于1961年下马。

    劳动上马了,教学怎样与生产劳动结合起来,做到教学劳动两不误是这时期教学改革集中探索的问题。办法主要有两个,一是改革教材内容,二是改革教学方法。

    改革教材以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为解决时间不足的矛盾,采取删繁就简的办法,对原教材进行删节。一方面便于结合生产劳动进行教学,对原教材进行改编。文科以政治思想教育为纲进行改编,数学以函数为纲,物理以运动为纲,化学以炼钢和硫酸生产为纲等。这样改革的结果,割裂了知识的系统性,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做法。

    改革课堂教学,当时有些做法是有举国的,如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启发式原则;为解决时间矛盾,探索精讲多练的方法;打破一言堂,提倡群言堂,组织学生讨论辩论,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等。有些做法是当时的应急措施,如搞现场教学,现场写作等。还有一些作法完全违背了教学规律,如以搞运动的形式进行教学,奋战一星期,消灭错别字、苦战四十天,消灭不及格等,违反循序渐进的规律,是典型的大跃进式的作法。

    由于一系列做法违反教学规律,造成教学质量下降。1959年下半年,方道南南志提出要深钻教材、联系实际、从学生实际出发、搞好课堂教学。省委副书记刘仰峤来黄冈视察,听了方道南的汇报,立即指示将黄冈中学的经验向全省推广,在《湖北日报》头版进行报道。

    1961年春,学校对三年教育革命运动的得失进行了初步的总结,着重纠正削弱双基教育的偏差。田忠杰同志向全体教工作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要求坚决贯彻各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加强双基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严格要求学生,形成良好班风。教学工作很快恢复正常。由于纠编转弯及时得力,教学质量很快提高,1962年高考升学率名列全省第二。

    1962年贯彻《中教五十条》,学校组织全体教工对三年实践进一步讨论总结,方道南同志根据大家意见,作了《总结三年,吸取经验,整顿作风,提高教学》的万言报告,认真总结了前几年削弱基础教学的原因。一、片面地理解了教学与生产劳动的关系,教学时间挤得过紧,没有做到教学为主。二、对红与专的关系认识片面,只强调要以红带专,不知道要寓红于专,以至形成重红轻专。三、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认识片面,强调结合实际,忽视了基本理论,强调数量,忽视质量,强调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学生接受情况;抓大跃进,忘了循序渐进。四、在管理上,没有把群众路线与科学管理、启发自觉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统一起来,在执行知识分子政策上也出现了些偏差,损害了少数教师的积极性。这个总结在当时是很深刻的。基于以上认识提出的日后工作要点,成为后四年学校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

    根据这个指导思想和《五十条》的精神,党支部改变了以前包揽行政事务的做法,恢复行政会议和校务委员会,发扬民主,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正确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做到政治上信任教师,工作上依靠教师,生活上关心教师,并积极培养教师骨干入党。全面理解教育方针,正确处理教学与生产劳动、理论与实践红与专等一系列关系,引导师生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学校秩序井然,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稳步提高,团结、严谨、勤奋的校风逐步形成。

    1964年依照上级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指示精神,各科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积极有成效的探索,向45分钟要质量,上好每节廛,仅就如何贯彻少而精启发式原则问题就写出总结50多篇。

    不但课堂教学扎扎实实,数理化生等学科的课外活动也非常活跃。特别是物理,在田明庚教师的带领下,课外开展无线电活动,安装矿石收音机、二极管收音机,搞得热气腾腾,深受学生的欢迎。

    1965年,学校又进行了以端正教育思想为中心的教育革命,批判苏联凯洛夫修正主义教育学,检查了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不讲阶级路线等问题。但没有搞过火的斗争,没有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总之,这一时期通过艰难的探索和反思,对办学规律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就是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因此,黄冈中学能在探索中前进,得到较大的发展。从1961年到文化革命前,各方面有长足的进步,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书声朗朗、鸟语花香、学校气象焕然一新。

    学校一贯重视德育工作,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思想教育方法活、要求严。领导经常作国际国内形势报告,学校政治空气浓厚,学生思想觉悟比较高。学雷峰、学毛着活动,即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1965年,高三(1)班查国学的经验总结《用毛主席的哲学思想指导学习》在《湖北教育》上刊登。

    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献身农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是这一时期较具特色的工作之一。学校经常利用形势教育、传统教育、劳动教育等形式,教育学生一颗红心,两种准备。62届学生王敬璋,毕业后立志务农,又红又专,为农民办夜校,办文化室,成为当时全国知青的楷模。《湖北日报》用一整版刊登他的事迹,全国十多家报纸进行了报道,产生了很大影响。1963年底,学校举办了王敬璋事迹展览,董必武、王任重等同志为展览馆题诗题辞,称之?quot;贤圣,给全校同学极大鼓舞,接着又有曹春容、熊干波等一大批毕业生扎根农村,稼托命,成为群众夸赞的一代新型农民。学校收集他们的事迹,编成《海阔天高》一辑,用以教育在校学生。

    这一时期体育工作抓得比较好。1957年秋学校成立体育保健工作委员会,童土甲任主任。体育教师努力改进课堂教学,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精心训练各类球队、田径队、体育、教学和运动水平都有较大提高。1964年在地区中学生运动会上获优胜奖旗九面,男篮七战全胜获冠军,乒乓球男女团体双获第二名。随后黄冈中学代表地区出席省中学生运动会,梁梦林在体*赛中获五项奖,王引弟获高低杠第三名。40名运动员有11名获五好运动员称号。女子体操队还获风格奖。文娱生活也很活跃,学校经常举行文艺晚会,师生同台演出,曾排演话剧《年青一代》,在黄州公演,引起轰动。

    三、文化革命时期(1966-1976)

    文化大革命十年,黄冈中学遭受了空前的浩劫,停止招生达三年之久。

    1966年6月,黄冈地委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黄冈中学,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接管学校一切工作,原党政组织瘫痪,学校停课。工作组、校文革根据全国形势领导学校运动,组织红卫兵,选派代表赴京参加毛主席接见等等。不久,工作团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撤出学校,文革被称为伪文革,校内成立了几十个群众组织,如教职工的韶山兵团东风兵团古田兵团等等,学生中则有扬子江风暴兵团、提着脑袋干革命战斗队等等。学生纷纷外出大串连。一月风暴后,一派组织抢公章夺权,但并不能统辖所有群众组织,学校处于无政府状态。各派各行其是,互相攻击,但攻击矛头相同的一点就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因此,支部书记首当其冲。有专长的行政领导和教师就是黑帮分子、反动学术权威、牛鬼蛇神,或揪斗游街,或打入牛棚,或下园种菜。红卫兵还借破四旧之风,抄家劫舍,很多教师多年积累的图书资料被当成毒草烧毁、变卖、令人痛心疾首。他们还走向社会,捣毁古物,焚烧古籍,造成惨重损失。

    1967年,7·20事件后,百万雄师一派无形解散,造反派控制学校。1967年10月,以造反派学生为主体的黄冈中学革命委员会成立。在革委会领导的斗批改中,采取过火斗争,无情打击,武斗成风。学校原领导和教师不少人挨了打。化学权威、享誉当年的全省红旗教师王骥同志,不堪忍受挂牌游街之凌辱,1968年5月24日被迫害致死。

    到1968年,由于社会上的造反派分裂对立,黄州发生大规模武斗,每次都有本校学生参加。武斗逐步升级,由棍棒长矛发展到真枪实弹。到8月份,几个月中发生了近十次大型武斗,打死十多人,受伤者更多。死者多为工人、菜农。造反派学生还在宿舍里设置刑堂,毒打对立派的俘虏,群众称之为白公馆。

    武头号给学校造成了很大的财产损失。一次武斗,保管室全部实物被洗劫一空;物理实验室的电器元件,几乎被抢光;四万多册图书所剩无几;门窗破碎,满目疮痍,校无宁日。

    1968年10月,黄冈地区*支工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进驻黄冈中学,收缴武器,解散武斗组织,制止武斗,并把各组织头头集中办学习班,结束了武斗混乱局面,稳定了当时的局势。

    接着改组原来以学生为主体的革委会,成立新的三结合的革命委员会,工宣队长兼革委会主任,方道南、周维新、程展云等任副主任。接着复课闹革命,主要是把流散在社会上的学生召回学校,作出适当的毕业安排。12月25日,欢送66、67、68三届毕业生上山下乡。

    工宣队对知识分子扫行极左政策,把领导和教师一批批下放到路口和农场劳动改造。清理阶级队伍时,捕风捉影,无限上纲,形成一种高压气氛,致使原外语教研组长李清教师于1970年3月被迫害致死,语文教师刘白燕被错捕判刑,粉碎四人帮后才得到平反昭雪。

    1970年3月,方道南任革委会主任。

    1971年6月,开始整党建党。8月,方道南任党支部书记。1972年,方道南调任地区教育局长,1973年韩益增调任党支部书记。

    整党建党后,学校工作由党支部主持,工宣队退居次要地位。人数逐渐减少,直到粉碎四人帮后,1977年12月24日,才完全撤离学校。

    1969年春,按就近入学的原则招收黄州镇及附近农村1966年以来的小学毕业生入学。编成三个年级,1970年再招一个年级,共四个年级。学制改成初中高中各两年。

    复课之初,教学以政治为中心,没有教材,文科主要是读报纸语录。1970年始有省编试用教材。学校工作以五·七指示为纲。学工学农的时间长达三分之一。1971年学校工作要点提出要坚持以学为主的原则,保证上文化课的时间,并未很好落实。

    1972年,周总理提出批极左。教育战线召开了关于如何提高文化课教学质量的会议。田忠杰同志带人赴武汉参观。回来介绍了兄弟学校抓教学的经验。教师都很兴奋,有的提出要狠抓三基本。可时隔不久,四人帮诬蔑抓质量是复辟回潮,大张挞伐。接着又是白卷英雄、小学生日记、马振扶事件,教师们欲干不能,欲罢不忍,无可奈何。197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要为革命学文化,黄冈中学又兴旺过一阵,很快又被反击左倾翻案风摧残了。

    这时期教学工作中费力最多的是开门办学活动。整天考虑怎样走出去,走到哪里去,至于有无必要,是不容考虑的。学生曾四次步行去贾庙,多次到江陵大队、鄂城旭光公社等地开门办学。至于到附近工厂农村劳动更不计其数。以至有的社队将学生当劳力,一遇农忙即向学校要人。因此,学校教学长期陷入混乱状态,贻误了一代青年。

    文革期间贯彻五七指示,学工学农需要基地,客观上推动了学校工厂、农场的建设。黄冈中学校办工厂的发展走过曲折的道路。1961年硫酸厂下马后,为配合教学,理化组还办过小型桌面工厂,化学组还在桌面工厂生产过化肥。1971年为学工需要,先后办过920厂、化织厂(俗称猎毛拉丝厂)、电机修理厂、机械修理厂等,都因技术、原料、货源、效益种种问题而停办。1973年创办精密铸造厂,张庭良任厂长,带领全体办厂教职工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因陋就简,白手起家,使工厂逐步发展壮大,收入由初期的7000多元增加1978年的64000余元。

    校办农场的创办也经过很多曲折。1960年在江家湾开荒20余亩,后被生产队收走。1961年在新河边开荒,不能保收,后亦放弃。1963年围垦南湖,因距离远,有血吸虫而放弃。1965年,与黄州几个学校联合围垦窝湖,建成校办农场。原来只能种一季小麦,旱涝都不能保收。1970年经过艰苦的增修围堤的劳动,始种水稻。1971年总收水稻87000斤。后来经过挑塘垫基,陆续建起410平方米住宅和教室,可容两个班学生在农场住宿,半天劳动,半天上课。

    四、改革发展时期(1977-1994)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黄冈中学恢复和发扬几十年办学的优良传统,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前进,迅速振兴崛起,成为全国著名的重点中学。

    这个时期又分两个阶段,1984年以前为*阶段,1984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1978年来,地委按《中教五十条》精神,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周维新任党支部书记,程展云任副书记,田忠杰任校长,王道平、赵世臣任副校长,分管教学和后勤。恢复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

    这一时期工作主要是拨乱反正,把学校的工作重点转移到教学上来,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恢复健全一系列规章制度,如集体备课、听课、教研活动、班主任会议等,恢复和发扬长期形成的严谨、勤奋的优良校风。其次是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先对24名教职工重新做了结论,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的8名同志作了改正,对文革中被迫害致死的教师家属一一作了妥善安排,并为王骥教师召开了追悼会。对文革中犯了错误的干部教师,也重新审查了他们的问题,改正了过重的处理意见。1978年12月,恢复整建了教育工会。赵世臣兼工会主席。

    由于广大教工的努力,学校很快焕发了青春。1978年高考,黄冈中学升学总人数仅43人,1979年即打了一个翻身仗,高考升学107人,总人数居全省*。特别是400分以上的高分人数,占全省40%以上(全省31人,黄冈中学13人),并且囊括了理科前三名。在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中,余军获全国三等奖,并赴北京领奖,受到方毅、周培源、陈景润等同志接见。以后每年高考和竞赛都在全省处领先地位。1982年被省政府授予五讲四美先进单位光荣称号,1983年被评为湖北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

    1983年,周维新调任地委副书记,1984年,为适应机构改革的新形势,重新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老校长田忠杰退居二线,任名誉校长。张庭良任校长,程展云任党总支书记,王道平任副书记,骆东平、肖家卿任副校长。实行校长负责制,党总支起监督保证作用。

    1991年,肖家卿任工会主席。曹衍清、汪立丰任副校长。

    1992年6月,曹衍清任校长,张延良任党总支书记。1993年10月,黄冈中学党总支改建党委会,曹衍清兼党委书记,王道平为副书记。骆东平、汪立丰、徐启炎为党委委员。张庭良为名誉校长。

    这一阶段着重抓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改革,深化改革,从严治校,自我完善,开拓创新,使学校各项工作大步前进,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1986年高考升学309人,升学率达91.4%,600分以上高分者达30人,占全省1/9,且囊括理科一二名,名语*名。1989年升学率达93.5%。从1986年--1991年,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连获五块奖牌,林强参加27届、28届竞赛获得铜牌和银牌,库超参加31届竞赛获银牌,王崧参加31届、32届获两块金牌。一个农村城镇中学能在国际竞赛中取得如此突出成绩,一时轰动全国。《人民日报》、《*青年报》、《*教育报》、《文汇报》、《湖北日报》均发表介绍黄冈中学的文章。1986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87年被评为湖北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展教育改革先进单位,《湖北教育》发表专文

网站排名查询:
Google PageRank Sogou Rank
Alexa Rank 网站权重查询
百度权重查询 360权重查询

网站SEO查询:
SEO综合查询 网站备案查询
域名信息查询 IP地址查询
友情链接检查

网站国内搜索引擎查询:
百度查询 搜狗查询
360搜索查询 SOSO查询

网站国外搜索引擎查询:
必应查询 香港谷歌查询
 
 

相关网站推荐

热门网站排行榜发布
1内网服务器架设工具-itt
2草民电影网
3浪迹情感平台_浪迹情感_
4百青藤
5【vipsou】-免费发布企
6中国机械设备第一网
7经典老电影网
8塑米城
9星辰影院
10湖南加法仪器仪表有限公
地区网站排行榜发布
1兰州教益人力资源中心_
2黑龙江新闻网_地区导航_
3香港素食会_地区导航_香
4甘肃财经网_地区导航_甘
5兰网_地区导航_甘肃导航
6157300绥芬河信息网_地
7友谊妇女网_地区导航_黑
8兰州科源网_地区导航_甘
9钢铁王国网_地区导航_甘
10天水市科普网_地区导航_
最新加入网站发布
1安卓主板|Android主板定
2刷掌|刷掌支付|掌静脉支
3滁州优意节能设备有限公
4留学在线留学服务(留学
5想移民平梵移民(想移民
6辅无忧八大核心课程(辅
7南京拓展训练云朗团建(
8美国留学网(美国留学网
9宜昌旅游网(宜昌旅游网
10邮轮旅游预订中心 邮轮

猜你喜欢网站发布

网站相关栏目

网站相关行业

免责声明

本网页所展示的有关【黄冈中学_地区导航_湖北导航_地区网站】的网站信息/图片/参数来源于公开网络,由网站所有者自行对网站信息/图片/参数等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负责,本平台(本网站)仅提供展示服务,请谨慎交易,因交易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纠纷由您自行协商解决,本平台(本网站)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您在本网页可以浏览【黄冈中学_地区导航_湖北导航_地区网站】有关的网站信息/图片/等及提供的商家简介、联系方式等信息。

联系方式

在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欢迎您向邮箱发送邮件,或者进入《网站意见反馈》了解投诉处理流程,我们将竭诚为您服务,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按排行字母分类找网站: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c)2008-2018 找好货 B2B SYSTE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2008976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