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力/宝应县
2013年是我县经济建设稳步发展、社会事业持续进步的一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4.42亿元,
可比价增长12.4%。其中,*产业增加值59.94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68.76亿元,增长12.8%,其中工业增加值136.31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增加值135.72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比例为16.5:46.3:37.2。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48483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比上年增加5501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6.6亿元,增长10%,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7亿元,增长1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73元,增长9.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093元,增长12.2%。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农业经济持续增效。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再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新增设施农业面积2.5万亩,有机农业面积增至2.1万亩,创成省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3个,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85%。新创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12家,宝粮集团入选“中国百佳粮油企业”。概况/宝应县
宝应县是江苏省辖县。全县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三个文明和谐推进,
是江苏省卫生县城、江苏省园林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 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该词取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宝应一词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早在隋代,今宝应西部的安宜县发生地塌,县民纷纷迁徙至东邻的山阳县境内,并效仿南北朝侨迁郡县故事,在山阳南部重建安宜县。至唐朝安史之乱,唐政府国力衰败,特别是淮南诸道及地方节度使处于半自治状态,唐政府亟需“正名”。恰此时,有淮南道楚州进呈河南巩县尼姑法号真如者在今宝应县县南街得宝河旧址北部发现的“定国之宝”。唐政权遂改元,并以安宜为望县亦更名宝应。至于明朝嘉靖年间,先朝旧址被发掘出来,时任知县的岳东升为昭示太平,重修碑记。此后,老八宝亭屡经修葺,直至如今。值得一提的是,历代旧志并《宝应图经》均记载:“县治南百步,八宝亭西,故淮南太守袁术墓在焉。”自南宋嘉定年间,贾涉修城垣至80年代(包括洪武重修城郭时期),县治一直在原地。故所谓袁术墓即得宝河,即真如得宝处。宝应汉墓众多,得宝河正在夹耶渠旁(三国志中陈登所修邗沟东道),而西道(今射阳宋泾河)旁即为九里一千墩汉墓群,故八宝亭旧址处亦应当是汉墓而已。东汉明帝复古,行大佩葬制,该葬制流行于三国。宝应至今尚有双琚地名,双琚者,大佩葬制之一部分。大佩之制可与《旧唐书》肃宗朝八宝一一对应。故所谓雷公石斧等八种宝玉其实是觿、珩、璧、珩、琚、璜汉等汉墓中大佩葬制的随葬玉器13件。政治/宝应县
县委书记:王炳松 县长:王庭国 副县长:侯承海、杨洪国、杨步云、张利、吴华、王世民
城市荣誉/宝应县
中国之最
中国荷藕之乡 中国茨菇之乡 中国教玩具之乡
全国荣誉
国家首批生态示范区 国家湿地公园 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 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 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区 全国*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 中国教玩具生产基地
省级荣誉
江苏省园林城市 江苏省卫生县城江苏省文明城市 省级社会治安安全县
其他荣誉
县二妹子民兵班更被授予全国爱国拥军模范单位、全国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等称号。 宝应湖农产品获批*商标 “宝应荷藕”、“宝应慈姑”、“宝应核桃乌青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金禾”西瓜、“宝应湖”中华鳖获批江苏省*农产品 “名佳”、“天禾”、“荷仙”获批江苏省著名商标 全县“三品”数量已达462个,其中无公害农产品437个,绿色农产品17个,有机农产品8个,位列扬州*、全省前列
宝应旅游业/宝应县
根据省旅游局的通报结果显示,我县2013年,我县全年共接待游客170.15万人次,
同比增长10.46%,实现旅游收入17.01亿元,同比增长13.78%。2013年,我县旅游业加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四方面。以项目为抓手,推进旅游产业发展。我县加大了旅游项目的推进力度,一是总投资3.5亿,按照五星级标准建设的宝应华美达大酒店2013年8月8日对外正式运营;二是总投资3亿元的射阳湖温泉度假村项目签订了投资协议,并形成规划方案,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三是总投资4亿元泰山殿佛教文化旅游区开发项目,完成了规划等工作;三是亿元项目世华圆景区项目开工建设,已对外开放;四是总投资1.3亿元,设计楼高16层,总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四星级酒店清清国际大酒店举行开工奠基仪式,标志着我县又一个高星级标准建设的酒店诞生,同时荷香盛世宾馆建设进展顺利,有望2014年对外营运。以活动为载体,扩大旅游宣传效果。县旅游局进一步增强营销理念,通过多方推介,加大推介力度,不断扩大我县旅游对外影响力。一是成功举办2013宝应县首届乡村旅游节暨喜看家乡变化、畅游乡村美景邀游活动。二是协办完成“宝应首届自行车邀请赛”和“宝应首届微电影艺术节”等活动;三是充分利用扬州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和“2013中国扬州夏季旅游展交会”等营销活动,推介我县旅游资源;四是组织参加云南国际旅交会、台北两岸观光博览会和两岸素食文化博览会、上海首届长三角自驾游产业博览会等重大活动,积极宣传推介我县旅游产品,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推介,不断增强我县旅游产品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行政区划/宝应县
宝应为江苏省扬州。地处交通便捷长三角和苏中,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地处江苏省中部,夹于江淮之间,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是扬州市的“北大门”。东邻建湖、兴化,南连高邮,西接金湖、洪泽,北界淮安。 宝应县总面积1486.23平方公里。辖14个镇、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30个行政村,53个居委会,2010年人口普查总人口90.7237万人。辖区内有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镇 安宜镇、氾水镇、夏集镇、柳堡镇、射阳湖镇、广洋湖镇、鲁垛镇、小官庄镇、望直港镇、曹甸镇、西安丰镇、山阳镇、黄塍镇、泾河镇、山阳镇 乡 无 园区 宝应经济开发区(省级)
历史沿革/宝应县
春秋战国时期,此地先后属吴、越。
秦时建东阳县,属东海郡。汉为东阳、平安、射阳三县地,先后属临淮、广陵郡。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 隋初,境内统一为安宜县 唐肃宗上元三年农历四月十六日(762年5月14日)因真如献宝,肃宗传旨:上元三年改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沿用至今。 南宋期间,先后升为宝应州、宝应军,领宝应、盐城、山阳、淮阴等县。 宋、元时期,隶高邮军、高邮承州、高邮路、高邮府 明隶高邮州。 清属扬州府。 中华民国期间先后属淮扬道、淮阴行政督察区。 县境解放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先后属苏中行政公署扬州专区、泰州专区。 1953年1月宝应隶属江苏省扬州专区。 1960年初,析宝应湖以西置金湖县。 1983年3月,隶属扬州市。 另见民国《宝应县志》,宝应秦代属泗水郡。汉武帝时属临淮郡射阳县。东汉、两晋射阳县为徐州北广陵郡郡府。东晋后期,宝应全境独立为山阳郡山阳县,南齐时山阳西始有阳平郡安宜县,但不属今宝应县境内。隋代,宝应北部仍属山阳县,其余为扬州江都郡安宜县并入。唐代宝应属淮南道楚州淮阴郡山阳县、安宜县。上元三年改名宝应县。宋代宝应县属淮南东路楚州管辖。元代宝应属淮东道高邮府管辖。明代宝应属南直隶扬州府高邮州,清代属扬州府高邮州地理环境/宝应县
宝应县位于东经119°07′43″—119°42′51″、北纬33°02′46″—33°24′55″,地处长三角和里下河地区,东接建湖、盐城、兴化,南连高邮,西与金湖、洪泽隔宝应湖、白马湖相望,北和淮安毗邻。县域东西长55.7公里,南北宽47.4公里,总面积1467.48平方公里。 宝应属黄淮冲击平原,以京杭运河为界,分成东西两部分,西高东低;沿运河两岸高亢,东西边缘低洼;运东南北两侧略高,中间偏低。境内多数地区在海拔两米左右,属里下河江苏浅洼平原区。
自然资源/宝应县
宝应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水丰沛,年平均降水量966毫米。日照充足,呈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4.4℃,适宜动植物繁衍生长。 宝应自然资源比较丰富。全县耕地面积90万亩,主产稻、麦、棉花、油菜、大豆和多种蔬果,是全国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县。境内河湖密布,水资源总量共约为1.6亿立方米。主要有潼河、朱马河、宝射河等42条河流,总长约652公里。面积较大的湖荡有白马湖、范光湖、射阳湖、广洋湖、和平荡、獐狮荡、绿草荡、三里荡等,俗称“五湖四荡”,约257.69平方公里。湖泊多属浅水、封闭型水体,水生物资源丰富,盛产鱼虾螃蟹、龟鳖珍珠,是全国水产品生产重点县。滩地面积约73.4万亩,为里下河地区最多的县份。滩地土壤属腐殖沼泽土亚类,以种植优质莲藕、耐水林木为佳。鲜藕产量和出口量名列全国之最。全县野生药用植物305种,总蕴量3560吨。白术、红花、生地、丹参、玄胡、泽泻、薏仁等名贵药材远销省内外。境内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以野鸡、野鸭、大雁为多。
交通物流/宝应县
航空运输
空运方便快捷,距上海虹桥机场340公里,南京禄口机场212公里,盐城南洋机场100公里,与淮安涟水机场、扬州泰州机场分别相距60和80公里。
海上运输
海运四通八达,可通过扬州港、上海港、大丰港、连云港运输出海,距离分别为100公里、350公里、180公里、320公里。
内陆运输
(1)公路京沪高速公路穿城而过,县内设有宝应、氾水、泾河3个高速匝道口,宝应到上海、南京、北京、杭州的距离分别为340公里、200公里、890公里、420公里,宝应东大门射阳湖镇东距徐淮盐大高速互通匝道10公里,通过此高速向东转宁靖盐高速去苏、锡、常、杭州,转沿海高速(沈海高速)去南通、上海亦十分便捷。京沪高速江苏段扩容及南延过江接苏南高速路网工程已经提上省市政府议事日程,计划同连淮扬镇铁路同步实施。县内公路联网,“四纵二横”高等级公路穿越全境。 (2)铁路 宝应距宁启铁路扬州站需2小时(扬州站拥有发至北京、广州、西安、上海、重庆、武汉、青岛等多条黄金铁路线),即将开工建设的连淮扬镇铁路经过宝应。 (3)内河运输黄金水道京杭大运河贯穿全境,可通行2000吨级驳船,升级航道标准及直达扬州港的宝应港正在建设中。
航空运输
宝应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约3小时,距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约4小时,距离盐城南洋国际机场约1小时。扬州泰州机场距宝应城区仅需1小时,淮安涟水机场距宝应城区需40分钟车程。
宝应重特大项目/宝应县
1.投资50亿元宝胜电缆科技城项目(2012年开工建设) 2.投资12.6亿元江苏中循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环保设备项目(2012年开工建设) 3.投资10.6亿元高速列车线缆和真空集便器项目 4.投资10亿元的昌辰实业差别化、功能化学纤维项目 5.投资13亿元的铝业项目成功签约 6.总投资15亿元的江苏康源纺织有限公司30万纱锭项目(2010年开工建设) 工业项目重在招大引强,紧紧围绕“一主两特”重点产业,进一步提升招商理念,聚合招商力量,创新招商路径,加强与世界500强、行业100强、国资央企的合作,引进一批产业关联度高、供需衔接紧、发展潜力大的重大节点项目。要借助扬州“4·18”活动,精心组织好春季招商攻势,要集聚更多的资源、生产要素投放到大项目上,确保新签约5亿元以上项目5个、10亿元以上项目2个,完成全年任务50%以上;要精心实施基础设施类项目,着力推进一批城建、交通、水利、电力和环保等工程建设。完善“四位一体”长效管护机制,提升镇村环境,加快推进标准化厂房集中建设,支持经济薄弱村脱贫致富;要切实抓好民生实事类项目,按照“群众急需解决、财力能够承受、年内基本完成”的原则,重点为民办好十项实事。
经济发展/宝应县
2013年扩大开放开发,着力招大引强,健全共建机制,项目建设与园区开发取得新成效。
宝生聚酯、昌辰化纤、森萨塔汽车传感器等5个10亿元或1亿美元以上项目开工建设,宝胜普睿司曼超高压电缆、康源纺织等项目进展顺利。工业技改投入增长39.8%,购进设备抵扣增值税增长41.7%。开发区北区一期工程近4平方公里基本完成配套,二期工程近8平方公里启动建设,输变电装备科技城先导区着手规划。税源经济持续发展。突出税源培育,推进综合治税,健全激励机制,财税收入实现较快增长。“亿千百”工程成效明显,新增纳税过千万元企业4家、过百万元企业78家,重点企业对地方税收的贡献份额继续攀升。新城建设强势推进。生态新城2平方公里先导区建设开局良好,搬迁农户1633户,3个农民集中安置区加快推进,宝射路全面建成,“一纵一横”中轴线主干道启动建设,绿化景观及宝射河驳岸示范段完成工程设计。一号邻里中心主体工程完工,新城高中正式奠基。招商推介有效开展,相关功能性项目积极运筹。小康创建进展顺利。强化组织推进和宣传发动,狠抓重点工程和重要环节,注重上下衔接和数据监测,省定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总体达标,日前通过省级考评验收。新创省新农村建设先进村3个、市全面小康达标村31个,人民群众对全面小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明显增强。三次产业协调并进。新增工业开票销售过亿元企业24家,总数达64家。重点产业发展稳中有升,“一主两特”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开票销售228.6亿元,增长29.8%。民营经济加快发展,新增私营企业1870家,民资注册增长21.4%。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245亿元,增长22.7%;安宜建设晋升一级资质。粮食生产再夺丰收,被国务院表彰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新增高效农(渔)业面积12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5.2个百分点。荣获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称号,有机农业开发区创成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新创农业“三品”品牌161个,“宝应湖”农产品商标被认定为*商标,宝应慈姑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新增农村“三大合作”组织155家。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7亿元,增长17.1%。宝应文峰大世界投入运营,华美达大酒店、软件信息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成功举办首届生态旅游推介活动,创意设计等新型业态不断涌现。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开放型经济增长迅速,实际到帐外资1.73亿美元,增长20.1%。外贸自营出口4.14亿美元,增长27.7%,成立苏中地区*县级海关事务联络处。实现外经营业额780万美元,出国劳务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新获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国家重点新产品3个、省高新技术产品88个。宝胜集团创成扬州市**工程研究中心,迅达公司建成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签约产学研合作项目78个。新创省*产品9个、著名商标3件。专利申请数1700件,其中发明专利218件。新增全国标委会工作组7家,获批国家有机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宝胜股份增发融资8.5亿元,仁恒实业在港成功上市。组建江苏宝粮控股集团。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3.6%。宝应正加快由传统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转变,特别是近几年,突出工业主导地位,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培育发展了一批优势行业、规模企业和形象产品,形成了“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纺织服装、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个特色行业。全县拥有省级企业集团14家。宝胜集团是中国制造业500强、江苏省16个重点企业集团之一,跻身于国家大型企业行列。电工电器行业以宝胜集团公司为龙头,以菲达宝开集团、科龙直流电机公司、仁恒实业公司、电器厂、亚宝绝缘公司等骨干企业为主体,产品质量、销售在全国同行业中均有较高的知名度。燃气具行业以钢瓶为主体,厨具等产品与之配套,全行业年产钢瓶能力达500万只,成为全国*的钢瓶生产基地。食品行业以五琼浆系列白酒、荷藕制品、麦芽为主体。永顺泰麦芽年产销4.5万吨,企业综合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纺织行业以江苏银宝集团、金夏集团等重点企业为主体,逐步形成了花、纱、布一条龙生产。玻璃及工艺品行业是宝应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产销以年40%以上的速度递增。宝应把外向型经济作为工业发展的助推器,全县有外商投资企业56家,世界500强企业中的美国德州仪器有限公司、意大利比瑞利公司等2家企业已落户宝应,并取得了骄人的经营业绩。此外,扬州美瑞华公司、蓝宝石公司等一批独合资企业也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宝应建筑业和第三产业发展迅猛。全县常年有2.5万人的建筑队伍征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承建的一批高层建筑,先后获得了鲁班奖、白玉兰奖,成为宝应建筑业的形象工程。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影响力也大大增强。宝应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在诞生建安七子之一陈琳、明代大画家陶成、经学大师刘宝楠、京剧鼻祖高朗亭的宝应大地上,古代文化的遗存和现代文明的风采交相辉映、相得益彰。京沪高速公路的开通,缩短了宝应与北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的时空距离。宝应是个好地方,宝应更是一块理想的投资热土。宝应在税收、土地使用、水电等方面进一步降低门槛,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热情好客的宝应人将进一步凸显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生态优势、产业特色优势,迎来更多的海内外宾朋投资兴业,共创美好未来。工业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宝应工业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纺织服装、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个特色行业,现有工业企业一千多家。宝应“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主导产业产销规模已经占据全县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在全国和全省有一定规模和影响。一批具有先进生产技术和相当实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在竞争中迅速崛起。江苏宝胜集团跨入全国制造业500强和省十大重点企业集团行列,成为全国电缆行业的“排头兵”。 2006年,全县紧紧围绕“工业经济突破年”,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通过项目拉动、重点企业带动,加快工业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县全部工业产值突破253亿元,开票销售140亿元,招商引资45亿元,合同利用外资1亿美元,实际到帐外资4200万美元,在建千万元以上项目16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3家、产品22个,省、市*产品18个,著名、知名商标12个。宝胜集团先后获得国家免检产品、*商标和中国*产品称号,宝胜科创公司顺利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宝胜电气加快上市步伐。德仪公司利税额在全市外资企业中名列前茅。
农业经济
宝应“金湖银荡”得天独厚,特色农业享有盛名。境内拥有耕地90万亩,湖荡水面70多万亩,既是全国优质粮棉基地县、平原绿化先进县和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又是省内乃至全国颇负盛名的“荷藕之乡”、“水产之乡”。全县常年种植荷藕12万亩以上,年产量10多万吨,有加工出口企业17家,荷藕的产量、品质、出口量均居全国之冠,经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农业部、林业部等部门联合评定,该县被命名为全国*的“中国荷藕之乡”。全县三禽(鸡、鸭、鹅)饲养量2500万只,生猪出栏25万头,山羊饲养量20万只。特别是水产养殖业初具规模,已形成池塘养殖、网箱养殖、稻田养殖、温室养殖等多种养殖模式,年水产总量9.1万吨,其中龟、鳖、蟹等特种水产品年产2.5万吨以上,位居全省前列。全县林业面积21万亩,林木蓄积量70万立方米,蚕茧产量2500吨。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为进一步加工增值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全县已初步形成荷藕、棉花、水产、畜禽、林木等5大系列的产业化工程,形成了一批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其中1家企业列入省100强,15家列入市60强,产业化工程年产值达30亿元,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2006年,围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有机、高效农业,种植业良种覆盖率95%,水产混套养殖比例90%,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81%。优质水稻、水产、水禽、水生植物等“四水”产业特色更加显现,高效农业发展到20万亩,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成为海峡两岸(扬州)农业合作试验区核心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新增3万人。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5400元。
第三产业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亿元,增长16.8%。新建和改造了一批商贸网点,纵棹园、亚细亚广场及其周边区域现代商业圈初具规模,白田路商圈加快建设,人居、文化、购物环境得到提升,现代专业市场、电子信息、社会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荷园、地热开发、正润生态园、万亩森林公园建设加快推进。
民营经济
宝应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摆上了重要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各个服务部门也相应制订了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进一步降低门槛,放宽政策,激励创业者,发展有产者,促进了民营经济总量、质态的同步提高。 2006年,全县新增私营企业1200多家、个体工商户4850户,新增民营投入72亿元。玻璃工艺品、藕制品、教玩具等民营特色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
建筑业
2006年,全县把建筑业作为富民产业,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积极做大做强“天宇集团”,巩固和拓展县外建筑市场,加大资金、装备、人才投入,加强与大公司、大集团的挂靠联合,全面开拓双包、单包和劳务工程,双包工程比重大幅度提高。建筑业产值65亿元,增加值13亿元。 2010年建设了宝应大道,更加提高了宝应的城市风貌。
社会发展/宝应县
宝应工业发展迅猛,形成“一电两品”(电工电器、食品药品)两大主导产业和玻璃工艺、石化管件、压力容器、棉纺织品、电子陶瓷、车辆配件等六个特色行业。建筑业和民营经济正成为全县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服务流通、物业管理、科技咨询、信息产业蓬勃兴起。县开发区、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意大利工业园、耿耿工业园、安宜工业园、各镇工业园等“两区四园”加快推进,一批重大项目纷纷开工建设和投产,县城经济圈民经成型。产品获得“*商标、国家免检产品、中国*产品”称号。随着进一步对外开放,全县合资合作企业和外销产品发展势头强劲,京沪高速公路把宝应和经济发达地区连成一体。
教育事业/宝应县
宝应视教育为立县之本,全县中小学共有390所,在校学生14.53万人。宝应中学为省级重点中学,县职教集团为*示范职中。继续实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促小康工程,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形成了包括学历教育、岗位培训等多形式、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各类教育办学水平不断提高。1995年全县顺利完成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任务,1997年又通过省“两基”年审;幼儿教育和特殊教育发展势头迅猛,幼儿教育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学前一年入园率达100%,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中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了门类齐全、多层次教育体系,普通高中年招生达48个班,职业教育形成规模效应,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60%。1998年该县被确定为省第二批素质教育实验县,1999年小学全科合格率达95.8%,优秀率达32.5%,初中毕业生合格率和优秀率逐年上升,高考录取率在全市不断升档进位。
科技事业/宝应县
宝应是“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近几年,全县认真实施“科教兴县”、“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技进步在工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在扬州市继续保持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截止目前,已建成*企业技术中心1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家、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2家、省高新技术产品103个。建有“省无公害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省三水星火技术密集区”。“水生资源立体种养及深加工”被列入苏中、苏北星火产业带科技先导型支柱产业建设范围。科技投入逐年增加,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显著,2004年设立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138件,创历史*记录。
文化事业/宝应县
宝应文化发展很有特色。以柳堡镇为背景拍摄的故事片《柳堡的故事》,其主题歌《九九艳阳天》家喻户晓。电视连续剧《新柳堡的故事》、纪实轻喜剧《再唱九九艳阳天》以浓郁的水乡特色,反映了宝应人民走向富裕、共奔小康的时代风貌。《华克之传奇》、《群英谱》、《宝应县邑丛书》等先后出版发行,颇具影响。周恩来少年读书处建成并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人士前来参观。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文化市场健康活跃。全县各镇都建立了广播电视站,有60%的行政村安装了有线电视。
卫生事业/宝应县
卫生事业持续发展,卫生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建成省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县,通过了省级卫生城和省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县城验收,现有各类卫生机构38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3个,拥有病床1294多张。其中县医院524张。共有卫生技术人员2024人,其中医生899人;拥有中西医师605人、护师和护士559人、卫生防疫和防治人员79人。卫生工作多次获得省市表彰,县人民医院在全省率先跨入二等甲级医院行列。